二十六、解决吃饭问题(第3/4页)

荀彧看不上袁绍,郭嘉对袁绍的评价更差,他劝辛评、郭图离开袁绍另寻明主,辛评和郭图不太同意这样做,他们认为袁氏的恩德和威风布于天下,现在人们都来归顺,力量越来越强,在这么有前途的地方干,为什么要离开?郭嘉知道他们听不进去,不再多说,就自己离开,找了个地方闲居起来了。

郭嘉回到了家乡颍川郡阳翟县,在家赋闲了六年。这六年时间里郭嘉都做了些什么不得而知,大家看到的是他喜欢交结天下英俊,不愿意与俗人打交道,一般的人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他是个奇才。

阳翟县离许县很近,献帝到了许县,朝廷各部门都在招聘人才,郭嘉被司徒赵温征辟,在司徒府任职。荀彧对郭嘉很了解,让他在赵温手下抄抄写写太屈才了,于是推荐给曹操。曹操把郭嘉找来谈论天下大事,谈完之后曹操高兴地说:“让我能成就大事的,必然是此人哪!”

郭嘉也很高兴,在与曹操的谈话中他对曹操也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这是一个胸怀理想,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对时局的认识也很独到和深刻,是一个值得为之效命的人,他也对人说:“这正是我要找的主人呀!”

曹操直接任命郭嘉担任军师祭酒,“祭酒”本指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具体到一个部门,就是“部门长”,比如太学里的博士相当于大学教授,博士祭酒就是大学校长。军师祭酒,相当于参谋长。

对于一个不满30岁、个人履历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的人,直接破格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岗位上,说明曹操用人确实不拘一格,把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最重要标准,郭嘉也不负众望,成为一代传奇谋主。

除得到了郭嘉、荀攸外,在曹操主持下,还以朝廷的名义多方延揽人才,这一时期来到许县朝廷或曹操身边任职的各路人才络绎不绝,重要的有国渊、刘馥、杜袭、赵俨、华歆、王朗、郗虑、刘晔、司马朗、荀悦、徐奕、何夔、蒋济、梁习、张既、贾逵、郑浑、卫觊、陈矫、徐宣、卫臻、胡质、杨阜、孔融等,武将方面有李通、许褚。这些人里大部分是听说朝廷来到了许县而主动跑来效命的,也有个别人是朝廷点名征召来的,如孔融、华歆、王朗等人,原因是他们的名气比较大,朝廷在用人之际,需要他们来扩大朝廷的影响。

孔融近年来一直寄寓于徐州,先后依附陶谦、刘备、吕布,听说朝廷点名要他,他自然高高兴兴地来了,被任命为将作大匠。

华歆和王朗都是朝廷之前任命的郡太守,又都受困于江东,现在江东是孙策的地盘,他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听说朝廷征召,也都乐意前来。华歆后来担任了朝廷议郎,王朗担任了谏议大夫。

这一时期来许县的人太多了,这就是天子这块招牌的力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冲着曹操来的,而是冲着朝廷来的,“挟天子”的效应开始发挥了。

总之,曹操迎接到献帝后一切进展还算顺利,甚至有些风风火火。看到这种情况有个人后悔了,这个人就是袁绍,当初经过他的内部评估,认为插手现在的朝廷事务是弊大于利,所以他躲了。但现在看来这个判断似乎错了,袁绍觉得曹操占了便宜,心里不是滋味。

袁绍一直没拿曹操当外人,在他眼里曹操就是自己的手下,没有他就没有曹操的一切,尤其在曹操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他出手相救才化解了危机。在袁绍看来,自己是因为腾不出手来去迎接献帝的,曹操既然去了,那就应该是代表自己去的,事情办完了,曹操理应向自己汇报汇报情况吧。

袁绍在邺县等着曹操来汇报工作,但曹操没有来。甚至也没有派个人来,完全不把他这个领导和老大哥当回事,袁绍感到很不舒服。终于有人来了,还带着献帝的诏书,袁绍接到一看,当时就气炸了,诏书是批评他的,措辞相当严厉,等于把他臭骂了一顿。

在这份诏书里献帝责备他虽然地广兵多,但只顾培植自己的势力,擅自征伐,不来勤王。诏书虽然是以献帝名义下达的,但幕后指使一定是曹操。袁绍大怒,也有些窝火,但既然是诏书,当然不能不理,袁绍马上很认真地给献帝上了一份奏疏,对献帝的批评给予回应。这份奏疏有1300多字,挺长,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写的。袁绍一再申明,自己对帝室忠心不贰,一直以来都在做着匡扶汉室的努力,丝毫不敢懈怠。

这份奏疏送到了许县,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袁绍很快接到了第二份诏书,朝廷任命他为太尉。太尉名列三公,以袁绍的年龄和资历能担任太尉一职无疑是件荣耀的事,数十年来,三公已经快要成了袁家的专利,从他父辈往上数一共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而他这辈人里还没有这个荣耀,如今能当上三公,且是朝廷正式任命而非自己表奏的,在家族的三公榜上再续一笔,那将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