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孙策独占江东(第2/3页)

孙策听完茅塞顿开,觉得前途一下子光明起来。张纮说得没错,不要在袁术跟前耽误时间了,应该及时向长江以南发展,开创新的事业。陈温死后朝廷派了个叫刘繇的人担任扬州刺史,袁术把他赶到了江南。当时江南四个郡的太守分别是吴景、许贡、王朗和华歆,他们多是朝廷任命的,政治上没有明显倾向性,现在朝廷鞭长莫及,他们便处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因为群龙无首,所以一团乱象。

袁术想一口吞下扬州,但他又有些力不从心,其他势力相距较远,暂时无法染指扬州,所以张纮劝孙策南渡长江,以条件较为成熟的丹阳郡为基地,统一江南,之后虎视荆、扬,成为一方霸主。孙策认为有理,于是把母亲和兄弟们安顿在了江都,托张纮照料,之后跑到寿春,见到袁术,想要回父亲留下来的旧部,再渡江南下。

从感情上说,袁术很欣赏孙坚的这个儿子,他曾经对人说:“假如我有孙伯符这样的儿子,死又何恨?”但是从理智上说,袁术压根不愿意归还孙坚的旧部。

袁术不答应,就找些理由拖着,孙策不停地找他,找得多了,袁术就出了个主意,说丹阳郡是个出精兵的地方,你的舅舅在那里当太守,你不如到丹阳郡去募兵吧。

孙策无奈,渡江去了丹阳郡。丹阳郡太守吴景是孙策母亲吴夫人的弟弟,孙策的舅舅,孙坚起事后,孙氏族人也借势起家,吴景因为姐夫孙坚的带动逐渐成长为太守,推测起来,这个太守可能是袁术所表奏的。孙策在舅舅的帮助下很快募得几百人,但是他带着这支队伍到泾县一带时,遭到当地土匪祖郎的袭击,队伍被打散,孙策险些丧命。泾县就是后来皖南事变的发生地,看来这里地势险峻,自古以来行军至此就很容易遭遇埋伏。

孙策只得再回到寿春,他还是隔三岔五去找袁术要父亲留下的队伍,袁术被弄烦了,就把孙坚当年队伍里还没有被拆散的1000多人还给了孙策,同时还开出了条件,让孙策带着这些人去平定九江郡,答应事成之后任命他为九江郡太守。

孙策给袁术出了力,拿下了九江郡,但到头来袁术却任命陈纪为九江郡太守。同时又让孙策帮他平定庐江郡,并且特别说明,上次食言是自己的不对,这回一定任命孙策为庐江郡太守。孙策又帮助袁术平定了庐江郡,但袁术像是得了失忆症,再也不记得当初说过的话,任命刘勋为庐江郡太守。

摊上这种毫无信誉可言的领导,孙策真的觉得很受伤,但他也很无奈,他决心彻底离开袁术,按照张纮的建议到江南发展。孙策又找到袁术,对他说:“我们孙家在江东一带还有一定号召力,我愿意到江南去,协助舅舅吴景平定江南各郡,到时候至少可以为您募得三万甲士,助您完成匡复汉室的大业。”

袁术听了这些话很高兴,准许孙策渡江。

兴平二年(195)初孙策渡过长江,开始了拓疆之旅。

长江是条自西向东流向的大河,但流到安徽境内时有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古人习惯以此段长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把今天安徽省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苏南、浙江北部、皖南部分地区以及今江西的赣东北称作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被称为江左,江西则被称为江右。

孙策准备渡江作战时手下兵马少得可怜,士卒仅1000多人,骑兵更少,不到百人,此外还有几百人愿意追随他。不过,正如孙策说的那样,孙氏在江东的确有不小的影响力,听说乌程侯的儿子回来了,许多人都跑来投奔,孙策渡江的地点在九江郡的历阳,即今安徽省和县,孙策到达那里时,手下已聚集起数千人。

此时孙策的母亲以及孙权等诸弟已不在江都,他们又回到了曲阿,孙策派人把他们接到了历阳,后来安置在江北的阜陵,这样孙策在江东的行动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精于盘算的袁术之所以答应孙策向江东发展,一方面缘于九江郡、庐江郡两个太守都让孙策落了空,袁术担心孙策心里必然不满;另一方面,袁术分析了江东的形势,认为江东现在也是诸侯割据的局面,吴郡有刘繇,会稽郡有王朗,孙策不一定能战胜他们,所以才答应。

其实当时的江东除了刘繇、王朗这些人,还有很多势力,形势相当复杂。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也是汉室宗亲,关东十一路联军中的兖州刺史刘岱是他的哥哥。刘繇打不过袁术,渡江来到丹阳郡,袁术命令丹阳郡太守吴景阻击刘繇,刘繇退到吴郡,在曲阿一带发展,他是货真价实的刺史,又是汉室宗亲,有一定号召力。

吴郡太守本是盛宪,许贡是他手下的都尉,后来盛宪因病离职,许贡接任。盛宪的太守是朝廷任命的,许贡的太守可能也是朝廷的任命,对孙策来说,与刘繇一样,许贡也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