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公孙瓒躲进塔楼(第2/2页)

他先下令在易水的北岸挖了十多重战壕,每隔一段又堆起五六丈高的土山,在土山上修起楼观,大大小小的楼观数以千计,公孙瓒手下的将领分别居住在这些楼观里。这道防线就是由密网交织的交通壕所联结的碉堡群构成,这种碉堡被称为京,京是甲骨文里的象形字,即筑起的高丘,上面有耸起的尖端。

这上千个碉堡筑起了坚固的一道防线,其核心地带是公孙瓒亲自居住的易京,其下的土山高达十多丈,足有十多层楼高,在上面修有楼观,下面用铁门封死,公孙瓒平时居住在楼上,楼里只有婢女和女官,有需要公孙瓒批阅的公文,都通过绳子吊上来,等公孙瓒批示完再用绳子吊下去。

公孙瓒在这些堡垒里屯积了300万斛粮食,他告诉手下:“从前以为天下事可以挥手而定,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兵法上说‘百楼不攻’,现在我有上千座楼观,等到这些粮食吃完,也就能把天下事弄明白了!”看来越是生猛的狠角色内心里越是柔软,也越是有逃避的一面,打了无数的仗,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躲起来才幸福,公孙瓒说的“百楼不攻”不知道出自哪部兵书,也许是公孙瓒个人的军事思想。

汉代1斛合如今约20升,即约80斤。300万斛约合2.4亿斤、12万吨,载重8吨的卡车要拉15000车。这么多的粮食不大可能都屯积在公孙瓒住的易京一座碉堡里,应该是易水岸边上千座碉堡屯粮的总和。公孙瓒发明的易水河防线是对传统城池型防御工事的颠覆,它更注重立体作战和协同作战,一改拒敌于城外的战法,把敌人放进来打,凭借坚固的工势和充足的粮食,待敌军进入碉堡网后四处出击,将其击败。

在南线,袁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终于将东武阳的臧洪解决了,等他缓过劲来重新审视北线战场时,吃惊地发现横亘在他眼前的是一道数百里长从未见过却牢不可破的超级防线。袁绍试图展开进攻,却遭到了沉重打击,进攻的部队好不容易攻到堡垒下面,却被占据有利地形的敌军以弓箭、乱石等武器打得抬不起头来。

此后数年里袁绍居然无法越过这道防线一步,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如何攻破这道防线上,他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易水河防线大大迟滞了袁绍统一北方的步伐,牵制了袁绍的行动,给曹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战略机遇。

公孙瓒待在他的坚不可摧的塔楼里再也不出去,在一大群婢女和女官陪伴下过着逍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