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老朋友的背叛(第2/3页)

后世对长江更看重,长江可以通航,沿江的各大重镇都是天下举足轻重的要地。但至少在汉代以前,黄河沿线比长江沿线更繁盛,黄河中下游的河段基本上都能通航,沿线的重要城市如洛阳、朝歌、怀县、濮阳、东武阳等名气更大。濮阳一带历来市商繁荣、农事发达,是南北要津、中原屏障,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晋文公在此退避三舍,春秋时期诸侯10多次在此会盟,被誉为战神的吴起就是濮阳人。

占领濮阳就拥有了一块很有分量的地盘,对于到现在仍然四处流浪的吕布来说,这里充满了诱惑。吕布下令率先脱离了战斗,直奔濮阳,夏侯惇也趁机脱身,赶赴鄄城。

夏侯惇到了鄄城才知道,鄄城已经风雨飘摇,城里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鄄城也属东郡,陈宫在这里根基很深,城里有一部分人也参与了此次叛乱,或者暗中支持张邈、陈宫,这些人都在寻找机会里应外合。夏侯惇进入鄄城,跟荀彧等人一道连夜查获想谋反的几十个人,全部处死,这才稍稍稳定了鄄城的局势。

这时,张邈、陈宫、吕布反叛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兖州各地,不出意料的是,各郡县都给予了响应,全州一共有近80个县,仍支持曹操的只有三个,除了鄄城还有东郡的范县和东阿县。

这说明曹操入主兖州后重视发展军力,但在地方治理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打败黄巾军、打跑了袁术,保护了兖州,大家拥护,但此后发起了南征徐州的战役却不符合兖州地方人士的利益,张邈和陈宫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敢公开向曹操叫板。

鄄城里加紧防守、积极备战,这时城外又来了一支人马,人数很多,有几万人。城里一下子紧张起来,荀彧和夏侯惇开始以为是张邈的人,或者是吕布从濮阳回击鄄城,后来城外的人主动通报,才知道他们是豫州刺史郭贡带领的人马,郭贡还点名要见荀彧。

郭贡是袁术的人,他这个豫州刺史是袁术表奏的。孙坚死后袁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东边的扬州刺史部,这里北有陶谦、曹操,西有刘表,虽然在各路豪强中间但又处于几股主要势力暂时都无法达到的地方,袁术又抓住了机会。袁术以寿春为基地拓展了扬州刺史部在江北的九江、庐江两个郡,手下实力大增,于是又不断向西北面的豫州刺史部方向发展。听说张邈、吕布反叛曹操,作为曹操的敌人,袁术大概觉得这件事可以利用一下,于是派郭贡横插一杠子,想趁机捞点儿便宜。

鉴于“曹家军”已威名在外,袁术给郭贡下达的命令肯定不是全力相助,能站在一边帮帮忙就可以了,瞅着机会上去捞上一把更好,千万不能动真家伙。

所以郭贡带着人马来到鄄城不是立即展开攻城,而是点名要见荀彧面谈。荀彧决定出城与郭贡相见,大家都认为太危险劝他不要去,就连夏侯惇都不同意他去,荀彧看出郭贡和张邈等人并不同心,觉得出去见见郭贡正好可以劝他退兵,所以坚持要去。

最后荀彧只身出城,来见郭贡。正如荀彧所料,郭贡点名要见荀彧确实是一种试探,当他看到荀彧毫无惧意时,猜想城里早有准备,未必好攻。领导没有下达拼老本的命令,如果自己擅自做主攻城,打赢了还好说,一旦失利就无法回去交差。

想到这里,郭贡带着所部人马从鄄城外撤走。

荀彧、夏侯惇分析了形势,认为鄄城要想守住,范县和东阿县两个据点也不能丢,这样才能形成呼应,让敌人不能集兵于一处。

范县的县令名叫靳允,东阿县的县令名叫枣祗,由于联络中断了,也不知道他们那边的情况如何,荀彧和夏侯惇商量后,决定派一个得力的人到那边去,在荀彧眼里,目前能担当这项重任的只有程昱了。

程昱字仲德,老家就在东郡的东阿县,他的年纪比较大,今年52岁了,是曹营里的老大哥,比曹操还要大十几岁。黄巾军起事时,东阿县县丞王度响应黄巾军,烧掉县里的仓库,县令逃走,程昱劝说县里的大户薛房等人趁机夺下了县城。刘岱担任兖州刺史期间,想表奏程昱为骑都尉,但被他拒绝了。后来刘岱被青州黄巾军杀了,曹操来到了兖州,又一次征召程昱,大家认为程昱仍然会拒绝,没想到程昱一口答应了下来,大家问他为什么,程昱笑而不答。

程昱这个人很有智慧,对形势的判断力也很强,他后来成为曹操身边重要的智囊之一,但在早期他是带兵的,像他这样能文能武的人,即使在人才济济的曹营也不是很多。

程昱到范县时,陈宫也派了个叫范嶷的人来了,目的是说服范县投降。在程昱的努力下,靳允表示仍站在曹操的一边,程昱和靳允埋下伏兵把范嶷杀了,稳定了范县的局面。范县东边有一条河,名叫瓠子河,是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陈宫的军队已经抵达河对岸,程昱派人抢占河上的重要渡口仓亭津,使敌军暂时过不来。敌人一时半刻攻不下范县,程昱又马不停蹄赶到了东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