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潜伏在董卓身边(第2/3页)

他们这些人在一起密谋的时候,荀攸曾说过:“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事情如果成功,这将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

眼看这一回要大干一场,但就在这时,荀爽去世了,接下来他们的密谋也暴露了,对于如何暴露的这个重要情节史书均无交代。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告密,董卓不可能知道得那么及时和准确,但谁告的密呢?无法猜测。董卓随即展开了大搜捕,郑泰、华歆动作快,连夜逃出了长安,辗转由武关道投奔南阳郡的袁术去了,荀攸、何颙没那么幸运,他们被董卓抓了起来。

董卓这一回学聪明了,没有马上杀了他们,而是展开了审讯。何颙不招,董卓给他用上了刑,何颙不堪酷刑,在狱中自杀。荀攸大概也被用了刑,但他比较经打,没招供也没自杀,在狱中活得倒泰然自若,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荀攸一直坐牢到董卓被杀后,他出狱时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而王允和种辑却侥幸没有暴露,继续潜伏了下去。

士人们的密谋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恶人难除,自己的同道反而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侥幸漏网的王允、种辑感到非常着急。王允虽然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但他这时已经55岁了,作为政治家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但是搞暗杀却总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此收手的话又很不甘心,这样做既对不起伍孚、何颙这些烈士,也辜负了汉室重臣的责任。每当看到恶人董卓继续逍遥地活着,继续危害国家社稷,王允的心里都充满了仇恨,心绪难平。

要接着干就得有人,王允看了看身边能帮上忙的,除种辑以及在尚书台供职的士孙瑞外,也就是杨彪、黄琬这几个人了,但他们年龄也普遍偏大,黄琬、杨彪比自己小几岁,但也超过了50岁,搞暗杀也都没有经验。

这时一个人进入王允的视线,这个人是他的同乡李肃。李肃跟王允一样都是并州人,出身于丁原的并州军,现在像他们一样在长安的并州人还有不少,当年丁原手下人多势众,在吕布的带领下都归顺了董卓,并且一同来到了长安。

但是来了以后却感到很失落,与凉州军相比,并州军得不到重视,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有大功,而且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再立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的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也差得远。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曾杀了丁原,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但职务也仅比李肃高一点儿,是个师长(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不满和牢骚,这让王允重新看到了希望,觉得可以争取李肃,继而争取到吕布和并州军。王允于是不露声色加紧了与李肃的往来,并通过李肃联络上了吕布。大家既然都是并州老乡,搞个同乡会什么的,一块吃吃饭、郊游郊游,总还不至过于引起太多的注意。

一来二去,他们越说越投机,越说越能说到一块。

他们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军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倒也未必能看得上,仅是“卖主求荣”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说到对董卓的不满时,王允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错了。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坚定了吕布反董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小事和吕布翻脸,并差点儿把吕布杀了。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做事不计后果,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手戟是一种防身的短兵器,类似匕首,可以随身携带,或刺杀或投掷,都可以立即要人命。

幸好吕布号称飞将,身手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躲过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增添了新的许多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