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最能打的人死了(第2/2页)

此时的扬州刺史名叫陈温,丹阳郡太守名叫周昕。曹洪与陈温很熟,曹操与周昕关系很好,他们便分成了两路,曹洪到扬州刺史部治所历阳找陈温,曹操携夏侯惇等人去宛陵找周昕。陈温和周昕虽然都没有参加关东联军,但他们也倾向于反对董卓,周昕有个弟弟名叫周喁,就是被袁绍任命豫州刺史的那个。所以,对曹操、曹洪此次南下募兵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周昕的帮助下曹操很快集齐了4000人,周昕还派弟弟周昂随曹操一同行动。

在陈温的帮助下曹洪在九江郡一带也募到了2000人,虽然人数不如丹阳兵多,但军事素质都是一流的。曹操带着人北渡淮水进入沛国境内,到达龙亢县,在这里与曹洪会合。两支新招募的人马加起来有6000多人,之前他们自己也带来了1000多人,现在手里终于又有一支人数可观的队伍了。

有了这支人马,曹操可以继续实施他的计划,如果鲍信在济北国的募兵行动也顺利的话,他们按照之前的约定合兵一处,继续讨伐董卓的大业。

但是出现了意外,夜里丹阳兵发生了叛乱,究其原因,可能是当初招募他们的时候没有说清楚,这些人发现自己离家乡越来越远,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发动了叛乱。

还有一种可能,这些丹阳兵早就预谋了这场叛乱,按照募兵的惯例,参加队伍后大家都可以领到一些安家费,这些人把钱领了,假装北上,到半路上再逃跑,反正你也不能再追到丹阳郡去算账。叛乱的人点火焚烧了曹操的大帐,曹操受到叛军的包围,他手里拿着剑,一连杀了数十人才得以脱身。

好几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了500人,说明不仅新招募的人全跑了,连他们带来的一部分人也趁机溜了号。曹操、曹洪只好整顿剩下的人,一边往回走,一边沿路继续招募人马。这时候再去酸枣已经没有意义了,曹操也不想去陈留郡找张邈,他带着这支人数不多的人马渡过黄河,来到了河内郡怀县,找到了袁绍。

曹操再次见到袁绍时,袁绍并不关心他南下募兵的情形,而是急着向曹操征询另立新帝的意见,原来这段时间袁绍的精力不在讨董战场,而是在筹划一件大事,他不承认被董卓裹挟到长安的献帝,想另立宗室出身的幽州牧刘虞为帝。

曹操在这种事情上一向不赞成,这次当然明确反对:“董卓之罪暴于四海,我们合大众、举义兵,天下无不响应,这都是因为忠义的缘故。现在幼主微弱,受制于奸臣之手,但是还没到亡国的地步,一旦改易天子,天下谁来安定?”曹操说得挺郑重,也很激动,最后说了一句:“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你们且北去,我独自西行!”刘虞在北面,献帝在西面,曹操告诉袁绍,如果他另立朝廷,自己将不惜分道扬镳。

曹操心里对袁绍从此产生了反感,甚至暗中打算要诛灭他,不过以曹操当时的实力,这些事也只能想想罢了。在这段日子里,曹操只能依附于袁绍,慢慢寻找机遇。曹操的这种心情低落的日子大概持续了1年,远离家乡,看不到光明前景,队伍中的人不断开小差,人数还在逐渐减少,这恐怕是曹操一生最不愿意回首的日子。

袁绍也试图去说服袁术,他再次写信给袁术,说我们全家都被董卓所杀,我们怎么能向他称臣?袁术一向奸猾,不过这次倒也不含糊,他给袁绍回信说:“全家被杀是董卓的主意,与天子何干?我的一片赤心,只志在消灭董卓,不知道其他的事!”

没有得到多少支持,但袁绍仍不死心,决定联合韩馥单干。袁绍和韩馥声称,当年光武帝刘秀登基前担任的职务是大司马领河北军政,刘虞担任的大司马领幽州牧与其相仿,再加上王定所献的那颗印,这些都是天意。

袁绍、韩馥搞了个拥戴书,派前乐浪郡太守张歧带着它前往幽州,向刘虞奉上皇帝的尊号。谁知刘虞压根儿不领情,接见张歧时斥责道:“天下分崩离析,天子蒙难,我等深受重恩,不思雪耻,反而行叛逆之事,于情于理何堪?”张歧回来报告,袁绍这才心灰意冷。袁绍打了退堂鼓,但韩馥不死心,他又派人恳请刘虞主持朝廷日常事务,代表皇帝封爵位任官。朝廷在长安,有天子、有百官,何须远在几千里以外的人主持日常工作?韩馥的意思还是造成两个朝廷的事实。

刘虞仍然拒绝,并且放出了狠话,如果再逼,他就投奔匈奴人,让大家断绝念头,韩馥只好不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