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甄官井上五色气(第2/3页)

董卓任命朱儁为河南尹,让他带领少量人马在洛阳一带活动,阻止敌人的进攻。但朱儁一脱离董卓的控制,马上就和关东联军建立了联系,他想趁机策应联军从东面进攻洛阳,但他势力单薄,酸枣方向的几路联军那时估计都在做着散伙的打算,所以响应得也不够有力。

朱儁最终失败,被迫逃往荆州避难。董卓随后又任命了一个名叫杨懿的人为河南尹,接替朱儁在洛阳周围打游击,哪知朱儁又杀了回来,打跑了杨懿,屯兵在洛阳以东的中牟县。一直在政治上态度暧昧的徐州刺史陶谦看到董卓大势已去,突然表态支持朱儁,表奏他代理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行车骑将军),并派出3000名精兵支援朱儁。

老谋深算的陶谦怎么突然来了这一手呢?这一手与其说是针对董卓的,不如说针对的是袁绍等关东联军。陶谦肯定不会不知道袁绍早已自称车骑将军,现在又抬出来一个朱儁,分明是想和袁绍分庭抗礼,主导“后董卓时代”的领导权。

但朱儁没有成功,董卓派凉州军主力数万人突然回击,大败朱儁。

在吕布撤出洛阳的时候,在袁绍督促下河内郡太守王匡率部靠近了黄河北岸,把主力集结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河阳津附近,随时准备渡河作战。

董卓命令刚刚从洛阳撤出的吕布等人在黄河以南布防,防备王匡突然出击,给他的撤退计划造成威胁。凉州军的主力击败朱儁后,仍然撤至洛阳至长安一线,董卓亲率董越部驻扎在渑池,段煨部驻扎在华阴,牛辅部驻扎在安邑,其他将领分驻在各个战略要地。

从上述部署中可以看出,并州军和凉州军的待遇很不一样,凉州军是董卓的嫡系,并州军是董卓眼中的杂牌军,说是掩护撤退,其实就是给自己垫背,如果关东联军一举把并州军消灭了,也没有多大关系。

但并州军也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没被消灭,吕布负责驻防的这一段黄河上至少有三个重要渡口,河阳津居中,西边有一个平阴津,东边有一个小平津关,等了几天不见动静,吕布决定主动发起攻击。

吕布把并州军分成两部,一部从东边的小平津关渡河,做出向河阳津发起攻击的阵式;另一部悄悄移动到西边的平阴津,在王匡全力迎击前一部分并州军时突然由此渡过黄河,从王匡背后发起攻击。这一招之前牛辅用过,对付的也是王匡。两面夹击之下,王匡所部再次大败,死伤殆尽,王匡仅率少数人马逃走,之后吕布从容撤退,与董卓的大部队会合。

初平二年(191)四月,带着从洛阳搜刮来的巨额财富,率领仍然十分精锐的凉州军主力,董卓来到了长安。

司徒王允率三公、九卿等百官到郊外迎接,董卓所乘的车辆到达,众人一齐参拜在车前。虽然是被敌人赶到关中的,但董卓的霸气一点儿不减,他睥睨着拜伏在脚下的人们,心里很满意。

董卓来到长安后,关中百姓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董卓任命了一个叫刘嚣的人担任司隶校尉,负责长安一带的治安和行政管理,这个人名气不大,巴结奉承却有一套,对老百姓也比较狠。

在董卓授意下,刘嚣规定无论官民,有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的,一律诛杀,财产全部没收。忠不忠、孝不孝,这都是不太好说的事,解释权在刘嚣的掌握中,他说谁不孝谁就不孝,他想收拾谁就说谁不忠,往往先看中人家的财产,再罗织罪名。

刘嚣还鼓励大家互相揭发,结果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冤死的数以千计。长安立刻成了一个恐怖之城,大家平时在路上见了面只能互相看一眼,话都不敢说一句。谁要让董卓觉着不顺眼,那一定得倒霉,不管你是谁,资格有多老,威望有多高,概无例外。

董卓也一改之前重用士人的做法,大肆封拜亲属,他的弟弟董旻被任命为左将军,封鄠侯,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兼任中军校尉,掌握兵权,还有不少董家的人当了大官,一上朝,董家人能站成一排。

连董氏家族抱在怀里的婴儿也都封了侯,颁发金印紫绶,小孩不懂那是什么,拿着当成了玩具耍。董卓被封为郿侯,郿县在长安以西260里,即今陕西省眉县,此地离后来著名的战场五丈原非常近。董卓在郿县筑起高坛,边长二丈多,高五六尺,坛成,让他一个外孙女乘着轩金华青盖车来到这里登坛,在郿县的文武官员,包括都尉、中郎将、刺史等高级官员都到车前,引导着这个小女孩儿上到坛上,董卓让侄子董璜为使者亲自颁发印绶。

董卓还在郿县修筑了一座城堡,号称郿坞,城高与长安城相等,里面储藏着够30年吃的粮食,董卓对外宣称:“大功如可成,就称雄天下;如果不成,就守着它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