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方群雄会酸枣(第2/2页)

臧洪于是走上坛场宣读誓文,这篇誓文写得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臧洪读得辞气慷慨、涕泣横下,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无论是将校还是普通士兵,都万分激动,为莫大的正义感所激昂。几乎与此同时,冀州牧韩馥、河内郡太守王匡在冀州刺史部起事,后将军袁术在南阳郡的鲁阳县起事,大家都推举时任渤海郡太守的袁绍为盟主。

反董的联军共有十一路,分为四个方向:

冀州方向:冀州牧韩馥屯邺县,河内郡太守王匡屯河内郡。

酸枣方向:兖州刺史刘岱、陈留郡太守张邈、广陵郡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曹操没有职务,行动多有不便,袁绍后来表奏他行奋武将军,上述各部屯酸枣。

豫州方向: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郡。

南阳方向:后将军袁术屯南阳郡鲁阳县。

这四个方向自北向南形成一线,对洛阳构成了一个半月形的包围圈,总兵力达10万人以上。袁绍随后到达黄河边上的河内郡,以便“靠前指挥”,他自称车骑将军,以此号令整个关东联军。

看到那么多人口口声声要讨伐他,董卓不淡定了。

虽然靠流氓手段他夺取了朝廷大权,又迅速把洛阳的局面控制住,但背后有关中的皇甫嵩和河东郡的白波军,眼前又有关东联军添堵,董卓头痛不已。袁绍、袁术和曹操等人逃出洛阳后,董卓先是下令通缉,后来又赦免了袁绍,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但这些人看来丝毫不领情,现在公然打出了反叛的旗帜。

当初建议赦免袁绍的人是周毖和伍琼,董卓发现他们竟然是袁绍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卧底,他们主动投靠自己,骗取了信任,却一直在帮袁绍、袁术以及韩馥、张邈这帮人说好话,现在明白了一切,董卓的怒火可想而知,他下令把二人抓了起来,咆哮道:“我刚到洛阳,你们劝我擢用能人志士,我一一听从,可这些人一上任就公开起兵反抗我,是你们出卖了我,不是我要出卖你们!”初平元年(190)2月10日,周毖和伍琼被斩首。

周毖、伍琼的死是关东联军的一个重大损失,不过很快另一个卧底就补上了他们的位置,这个人名叫郑泰,一个老资格的党人,时任朝廷参事室参事(议郎)。关东联军不断壮大,董卓想重新调整战略部署,把主要兵力调集到东边来对付关东联军,郑泰知道后为关东联军捏了把汗,他知道联军组建的时间不长,很多队伍刚刚完成长途跋涉,需要休整才能形成战斗力,这个时候董卓真的动用重兵征讨,联军肯定吃大亏。

郑泰于是跑到董卓那里继续忽悠说:“政治成败,取决于恩德,而不取决于武力,所以讨伐无益。”董卓听了有些不爽:“照你的说法,要军队就没有用了吗?”

郑泰不着急,慢慢说道:“不是说没用,我只是认为关东方面不值得您动用这么大的兵力,如果不信,请让我为明公陈述原因。现在关东合谋,州郡联结,百姓团结一致,不可说不强盛。然而,自从光武帝以来国家平安无事,百姓生活富裕,对战争早已淡忘。孔子说过‘不教导人民,而让他们自己去战,这是抛弃人民’,所以他们的人数虽然多,但不足以为害,这是第一点。”

看董卓听得入了迷,郑泰继续忽悠:“您出身西州,年轻时即为国家的将帅,熟习军事,多次参加战斗,名震当世,人人怕您、服从您,这是第二点。张邈不过是东平国的一个忠厚长者,不必多看一眼。孔伷只喜欢清谈高论,没啥见地。这些人都没有军事才能和打仗的经验,临阵决战根本不是您的敌手,这是第三点。”

郑泰从第一点一直说到第十点,嘡嘡嘡,一通神侃把董卓弄得晕乎乎的。郑泰最后总结说:“如果我上面所说的还有一点点值得采纳,那就不要征兵以惊扰天下,也不要让害怕兵役的百姓们集合一起为非作歹,千万不能弃德恃众,自己亏损威重啊!”

郑泰在江湖上的名声真不是白来的,他的这一番话虽然空洞,很多都是东拉西扯,但却能正好切中董卓的心理。董卓本来就不想打,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听完郑泰的建议,他决定取消军事讨伐关东联军的打算。

董卓发现原来郑参事是个大才,一高兴,直接任命他为将军,担任阻击关东联军的前敌总指挥。如果郑泰掌握了凉州军的前敌指挥权,董卓会死得更快。好在有人及时提醒董卓这个人有党人背景,跟关东那些人的关系也说不清楚,给他军权十分危险。

董卓清醒过来,赶紧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