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八章 挫折让人变通(第3/4页)

师兄弟们之间,钩心斗角的事情常常会有。

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看天色似乎要下雨,孔子正在犹豫要不要拿雨伞的时候,跟随他出行的子游说话了:“老师,子夏有把好伞,叫他拿来用吧。”

子夏确实有把伞,是子贡才送给他的。子张之所以建议用子夏的伞,不仅仅出于嫉妒,实际上还想让子夏难受,因为子夏这个人家里特穷,所以比较吝啬,平时绝对不借东西给别人。

“别出这馊主意了。”孔子当然知道子游的算盘,也当然不会上当。“子夏这个人不是那种很大方的人,不过这没有什么。告诉你,跟一个人交往,尽量交他的长处,不要触碰他的短处,这样就能长久地交往。”

子张见自己的小算盘被老师说破,一脸的尴尬。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玩这种小心眼。

按《说苑》。孔子将行,无盖,弟子曰:“子夏有盖,可以行。”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吾闻与人交者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长矣。”

对于学生们之间的各种争斗,孔子都看在眼里。孔子通常不会直接批评他们,避免介入其中。不过,这不等于孔子坐视不管。孔子的办法,就是在平时的授课之中讲解为人处世交友的道理,旁敲侧击。

以下,都是《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们的道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诱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见贤思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当仁不让,这几个成语出于这里。

有一次,子贡陪孔子聊天,说着说着,话题就到了几个小字辈的学生身上了。

“老师,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谁更贤能一些?”子贡问。孔子知道子贡和子夏的关系好,自己说什么,一定会传到子夏那里去,岂不是又要生是非?

“子张过了,子夏不够。”孔子说,意思是子张迂腐了点,子夏则市侩了点。

“那,是子张贤能一些了?”

“哼,过了和不够是一样的。”孔子说。他才不会说谁比谁好呢。

按《论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挫折让人变通】

到了这个时候,孔子有一个看法有了重要的转变。

从前,孔子认为真正的仁者应该是为国君服务的,而不是为大夫服务。因此当初在鲁国和在卫国的时候,他就很反对学生们去出任大夫家的家臣,他把家臣称为陪臣,就是蔑视他们。

可是,如今的情况,各国的国政都在大夫手中,国君对人才基本没有需求,要出仕,在国君这个层面基本上没什么可能了,连自己都没戏,何况自己的学生呢?从前混得最好的子路和冉有,也都是当了家臣。

所以,孔子现在变得现实了,不仅不再阻止学生们当家臣,甚至开始鼓励。毕竟,自己的学生如果都穷困潦倒,今后谁还来当自己的学生?

“君子生于世间,没有非要做的事情,也没有一定不能做的事情,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好了。”孔子说,半辈子的挫折,让他学会了变通。

按《论语》。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一次,子贡问怎样才能让自己实现老师所提倡的“仁”,孔子说了:“工匠要做好他的事情,首先就是要完善他的工具。对于你来说,当你住在一个国家的时候,跟随大夫中的贤能者去做事,与有仁德的士人交朋友。”

按《论语》。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如果用现代话来说,从前,孔子只想着要当国家高级公务员,想要改变国家。如今,知道要当国家公务员没有希望了,所以,开始勉励弟子们去好的公司打拼,与白领阶层交朋友。

子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老师实际上已经听从了自己的建议,降低了自我要求以及对学生们要求的标准。

不过,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子贡过了一段时间又想了一个办法。

这一天,子贡悄悄地来找孔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