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孔子当官(第3/4页)

这一年,孔子五十岁,孔子觉得自己已经能够很从容地对待世事了。

按《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终于当官了】

中都宰,现在孔子是中都宰了。

现在是鲁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岁。

中都是哪里?中都宰是干什么?中都是鲁国的一处地名,按鲁国的规矩,有宗庙的所在称为都,否则称为邑。中都有鲁国宗庙,因此称为都,地点在今山东汶上西。中都宰就是中都地方行政长官,今天的说法就是中都市市长。

而中都是鲁国公室不多的几块自留地,因此孔子算是鲁国官员,而不是三桓的家臣。

从民办教师,孔子一夜之间野鸡变凤凰,成了一方大员。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孔子上任中都宰,一时也引发轰动,一个毫无背景的甚至可以说出身卑微的民办教师,竟然一夜之间当上了中都宰,人们都感到吃惊。

怎样治理曲阜呢?孔子冷静地分析了眼下的形势。

孔子按照周礼的规定制定了很多规矩或者说法律条文,因为这些原本就是周礼中有的,所以也可以说成是重申。不过这些规定已经很多年没有人遵守了,大家还是觉得新奇。这些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考,只有《孔子家语》中有一点简单记载,也只能是在某些侧面笼统地介绍。

总的来说,这些法律条文集中于“养生送死”,也就是人们起居生活和丧葬礼仪,对于社会安定和秩序有作用,但是对于社会经济和军事没有明显的作用。或者换句话说,孔子的管理是社会和谐,但是不能让社会富庶;能够让百姓有安全感,但是不能让百姓富足。

按《孔子家语》。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饮,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诸侯则焉。

【与国家领导人的对话】

孔子担任中都宰一年,政绩斐然,于是鲁定公亲自召见。

“仲尼先生,想不到你这么有才能,告诉我,你治理中都有什么秘诀?”鲁定公原本还有些担心这个民办教师干不好,谁知道干得不错。

“以身作则,自己行得正,不用下令大家也会遵纪守法;自己首先不遵纪守法,你再怎么要求,也没有人信你的。”孔子回答,他认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按《论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嗯,有道理,那,用你的方法治理鲁国,你觉得怎么样?”鲁定公对孔子的回答表示肯定,接着问。

“那有什么问题?用来治理天下都没问题,何况鲁国?”

“那你说说,如果治理鲁国,你有什么办法?”鲁定公很有兴趣,继续问。

“如果以强权手段的行政权力、政策法令来管理一个国家,使其子民顺服,以压服的方式采用强硬的刑罚来约束,使之达到所谓的安分守己,只不过是让人隐藏了一颗不知羞耻的心,暂时不表现出违规违法的现象,表面上一派平和而已。而如果以德来感化人民,以礼引导人们,那么人人都会做到勇于知耻,自我约束。简单说吧,治理国家,要靠觉悟而不是靠刑罚。”孔子说。

按《论语》。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听起来很美,那具体怎样执行呢?”鲁定公觉得孔子说得很好,全国人民都非亲即故的,大家一团和气就把国家治理好当然最好。

“用诗书来教育感化大家,提升大家的情操;之后用礼来约束大家,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最后,大家的觉悟提高了,层次提升了,于是这个时候就可以懂得乐,这个时候就是大成了。”孔子说。

按《论语》。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你这么说,礼很重要了?”

“当然,如果国君以礼来约束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效仿,就容易治理了。”

按《论语》。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可是,我听说百姓更喜欢追逐利益。”鲁定公说,他觉得利比礼似乎更管用。

“不对,如果一切依照利害关系来行事,就会产生很多怨恨。”

按《论语》。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你把礼说得这么重要,那么我问你,君臣之间该怎么相处?”

“国君要按照礼的要求对待大臣,大臣要对国君忠诚。”

按《论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那,那我怎么知道老百姓懂不懂得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