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阳虎执政(第2/4页)

阳虎没办法,因为仲梁怀是家里的财物总管,宝玉在人家那儿放着呢。

葬礼的时候,阳虎把这事情告诉了好朋友公山不狃,公山不狃也是季孙家的家臣,担任费邑邑宰,也就是季孙家大本营费邑的总管,地位和实力仅次于阳虎。

“狗日的以为有靠山了,不把我放眼里了,我打算赶走他。”

“算了,他也是为了主公的名誉,您就别放在心上了。”公山不狃劝说阳虎,他觉得这不算是个大事。

这事情就算这么过去了。

季孙斯接任之后,照例要巡视一遍自家的地盘。于是,让阳虎管理家务,自己带着仲梁怀去了。

第一站就是费邑,这里是公山不狃在管理。公山不狃带着季孙斯四处巡视,一路上照顾得不错,季孙斯也很满意,对公山不狃非常客气。可是,仲梁怀一向就认为公山不狃是阳虎一伙的,这个时候应该打击。所以,仲梁怀到处挑刺,态度也很无理,这让公山不狃非常恼火。

“狗日的,怪不得阳虎想赶走他,这种人就应该赶走。”公山不狃现在算是恨透了仲梁怀,派人去联络阳虎,商量怎样赶走仲梁怀。

季家最有实力的两人联手收拾仲梁怀,如果放在从前,这不是问题,可是现在季孙斯继位,仲梁怀是他的头号心腹,要赶走仲梁怀,季孙斯这一关就过不了,怎么办?

“一不做,二不休,连季孙斯一并收拾。”阳虎和公山不狃商量来商量去,决定干一票大的。

促使阳虎和公山不狃下定决心的另一个原因是,仲梁怀不间断地在季孙斯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季孙斯对他们的态度越来越差,随时准备炒他们的鱿鱼了。

季孙意如六月去世,到九月二十八日,阳虎和公山不狃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九二八政变”,两人首先囚禁了季孙斯和公父文伯,然后以季孙斯的名义驱逐仲梁怀。仲梁怀一看大事不好,驱逐就驱逐吧,总比砍头强,于是赶紧带着老婆孩子逃去了齐国。

季孙斯被关了半个月,一开始还很强硬很恼怒,认为这样大逆不道的行为一定会受到谴责,家族里的人一定会来救自己,孟家和叔孙家一定会来救自己。可是,后来他才发现,谁也不会来救自己了,季孙家都是阳虎的势力,叔孙不敢胆小如鼠,真是不敢来救自己,而孟懿子不仅胆小,而且跟阳虎本来就是一家,更不会得罪阳虎。

“那什么,我服了还不行吗?”季孙斯终于服软了,现实面前,实力比什么都好使。

“服了是吧?早说啊,签盟约吧。”阳虎准备了一份盟约,大致意思就是今后这个家虽然季孙斯还是老大,但是阳虎说话才算数。

盟约就这么签了,季孙斯就这么成了阳虎的傀儡。第二天,祭神诅咒,释放季孙斯,同时驱逐了公父文伯等几个季孙斯的死党。

到现在,季孙算是能体会到鲁国国君的那种无奈了。

阳虎掌控了季孙家,叔孙和孟孙也都纷纷服软。于是,阳虎摇身一变,成了执掌鲁国大政的人。当年,叔孙不敢鞠躬尽瘁,儿子叔孙州仇(武叔)继位,岁数还小,更加不敢说三道四。

消息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叹息了一声:“唉,陪臣执国政啊,这个国家是完蛋了。”

按《论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什么是“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就是说如果国家治理得当,老百姓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怨言。

对于三桓之所以如此脆弱,孔子这样总结。

按《论语》。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阳虎执政】

阳虎执掌国政,与其他任何刚开始执掌国政的人一样,迫切想通过某种方式确立自己的威信,让国内的人民畏惧,让全世界知晓,而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战争,阳虎这么认为。

第二年,阳虎率领季孙斯和孟懿子出兵偷袭郑国的匡地,取得胜利。攻打匡地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自然是要表现自己的军事领导才能,而更重要的是,郑国此前曾经攻打晋国,所以此次攻打郑国等于是为晋国出气。

去的时候是悄悄地出发,回来的路上阳虎命令鲁军在经过卫国的时候绕了个圈子到卫国首都,从南门入东门出,意思是说我阳虎的鲁国军队很牛,给你们看看。卫国国君卫灵公大为恼火,要不是大夫们劝住,当时就要跟鲁国开战。

从郑国取胜归来,阳虎派遣季孙斯和孟懿子两人前往晋国,季孙斯是进献郑国的俘虏和战利品,孟懿子则是专门去向晋定公夫人进献礼品。一次派出两个卿,单这规格就让全鲁国人民对阳虎的权势侧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