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老子见孔子(第2/4页)

“老师,你太高明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举一反三吧?”孔子对老子的敬佩,是越来越强烈。

“老师,我还有个问题。”孔子是带着问题来的,自然还有问题。

“你说。”

“从前,八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就在园子里埋葬,因此就用活动的床把尸体抬到墓坑旁,然后入殓下葬。后来下葬不在园子里了,地方远了,该怎么办?”孔子的问题很刁钻,不刁钻的问题也不用请教老子了。

“是这样的,当初史佚的孩子死了,墓地很远,召公就建议他先把孩子入殓了,然后再抬去墓地。史佚就说他不敢,于是召公去找周公,周公说有什么不敢,就这样做了。于是,史佚就把孩子装殓了,这才送去墓地埋葬。所以说,这个规矩早在史佚那里就改过来了。”老子讲了一个典故,解决了这个问题。

“哦,原来这样,我真是孤陋寡闻了。”孔子很高兴,困惑他很久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可是,我还有个问题。”

“还有?说吧。”

“父母死后,到了卒哭(约在死后一百日)之后,这个时候受征召打仗,是不是合乎周礼的?还是有什么先例的?”孔子问。这年头战争多,这个问题倒很有现实意义。

“嗯,夏朝和商朝的规定呢,就是守孝三年期间不用应征。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这事情到了周朝原本也是这么规定,不过呢,”老子看了看孔子,又看看南宫敬叔,接着说,“贵国的开国君主伯禽破了一次例,他在卒哭之后立即出兵攻打了徐国。当然,当时的情况也是迫不得已。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也说不清楚了。”

孔子笑了笑,他知道老子的意思,就是说当今没人讲究这个了。

“那,我还有个问题。”孔子还要问。

“说吧。”

……

孔子问了很多问题,老子耐心地一一解答。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候。

老子将孔子师徒送到了门口,对孔子说:“年轻人,我听说有钱人送人钱财,仁义者送人忠言。我没什么钱,还好有点仁义的名誉,所以我送你几句忠告吧:聪明睿智但是却很危险的人,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博闻善辩但是陷入麻烦的人,是因为他总是揭别人的短。所以,做子女的要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问题,做臣下的要站在君主的立场发表看法。”

老子原话见于《史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有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

“感谢老师的金玉之言,孔丘牢记在心。”孔子再三表示感谢之后,与南宫敬叔拜辞而去了。

“孔丘,唉……”望着孔子远去的背影,老子摇摇头,叹了口气,他知道以孔子的性格,恐怕很难按照自己的忠告去做,所以,即便他很执著很好学,恐怕在政治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首都效应】

从伟大首都回到鲁国,孔子变了。

孔子更有学问了,也更有涵养了,即便说话,都有了一些伟大首都的范儿了。在鲁国,真正有机会去伟大首都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大夫,要去趟伟大首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人们都用羡慕和敬佩的眼光来看孔子。

“老师,伟大首都是什么样?”学生们亲戚朋友们和邻居们都这么问。说起伟大首都,就像我们现在唱“北京的金山上”或者“我爱北京天安门”一样带着向往和仰慕。

每次这个时候,孔子就会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在伟大首都的见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大家则毕恭毕敬地听着,时而发出赞叹声。

每次的最后,孔子都会专门说到老子。

“哇噻,你们知道全世界最有学问的人是谁么?就是老聃啊。鸟,我知道能飞;鱼,我知道能游;兽,我知道能跑。野兽,可以用网捉住它;鱼,可以用鱼钩钓住它;鸟,可以用箭射它。可是,龙是我所不知道的,龙乘风上天,我们根本无法企及。我跟老子见面之后,发现他就是龙。”孔子开始赞叹。听的人则瞪大了眼睛,拼命去想老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原话见于《史记》。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从伟大首都回来,增长了这么多见识,提高了如此大的境界,接受了世界第一学问家老子的教诲并且跟老子成为朋友,如此一层层的光环套在了孔子的身上,孔子一时间迅速成为广受尊重的学问家。

于是,很多人前来求学,包括此前不愿意屈尊前来的卿大夫的子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