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四章 孙武练兵(第2/4页)

所以,可以确定无疑,陈书不是孙书,而且陈书也没有被赐姓,陈书也不会是孙武的父亲或祖父。

所以,孙武不是陈无宇的后人。

事实上,直到唐朝以前,还没有孙武是齐国陈家后代的说法。

如果孙武不是齐国陈家的后代,他应该或者最可能是来自哪一家?来自哪一个国家呢?

孙武很可能是卫国孙林父的后人,理由如下。

首先,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卫国发生内乱,孙林父家族被赶出卫国,当时他的一个儿子孙襄被杀,另一个儿子孙嘉恰好出使齐国,很可能孙嘉就留在了齐国。

之后在晋国的帮助下,孙林父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但是三年之后,季札路过戚地,曾经警告孙林父“夫子在此,犹燕之巢在幕上”,说孙林父随时可能被卫国所灭。孙林父之后十分忧虑,终身不听音乐。卫国紧邻齐国,孙林父很有可能预作防范,将自己的子孙移民齐国,上文那个孙书就有可能是孙林父的子侄。

其次,当时的世界上,晋国的军事理论水平远超其余国家,齐国要落后很多。而孙家虽然是卫国人,却跟晋国关系更密切,往来十分频繁,因此,孙家对晋国的典籍应该有所接触,对于晋国先进的军事思想很可能有研究。孙武的军事思想明显受到晋国的启发和影响,所以,他或者他的家族应该与晋国关系密切。

第三,卫国国家小,而且夹在大国中间,因此卫国的人才多半不会留在卫国发展。孙武之后的吴起:商鞅等都是卫国人,可是都去了国外。

综合以上三条,孙武很可能是孙嘉或者孙书的儿子,虽然是卫国人,可是生长都在齐国,属于卫国裔齐国人。由于家学渊源,对晋国文化和军事思想比较了解。而且,孙家在齐国缺乏背景,到了孙武这一辈也就是一个士,在齐国没有前途,从而南下吴国寻找机会。

因此,孙武应当是卫国裔齐国人,孙林父的后代或者族人,客居吴国。

【孙武练兵】

伍子胥把孙武说得花儿一样,以为这样一定能够打动吴王阖闾。

可是,他错了。

吴王阖闾有些奇怪,因为这不是伍子胥的风格,他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从来没有这样推崇某个人。如今他这样极力推荐这个齐国小子,一定有什么企图,大概这人是他的心腹吧。

有了疑心,吴王阖闾就开始找借口了。

“啊,太年轻了,才二十四五岁,难当大任啊。”吴王阖闾拒绝了。

伍子胥万万没有想到会遭到拒绝,他不知道,他太急了。

任何事情,当你太迫切的时候,一定会被怀疑是别有企图的。

这是伍子胥的弱点,他总是很急。

可是,伍子胥还有一个优点,这个优点往往能够抵消他的缺点。

什么优点?执著。

每次去见吴王阖闾,伍子胥都会推荐孙武。

在被拒绝了六次之后,终于,吴王阖闾被打动了。

“好,请他来看看吧。”第七次的时候,吴王阖闾松口了。

孙武来了。

孙武出场了。

礼炮二十一响。

孙武带来了一本书,原创的,书名叫做《孙子兵法》。

“子胥说你熟知兵法,来,讲讲看。”吴王阖闾还算客气,他本身是会打仗的人,因此想要看看这个齐国人的真材实料。

“好,那就从第一章开始吧。”孙武说,声音并不大,但是很沉着。

放下了兵书,孙武开始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孙子说完第一段话,吴王阖闾的眼睛就瞪大了。

就这一段话,吴王阖闾就知道此人的境界在伍子胥之上了,太冷静了,太清醒了。

随着孙武的讲解,吴王阖闾的眼睛越瞪越大。《吴越春秋》记载:“每陈一篇,王不错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等到孙武把十三篇大致讲解一遍之后,吴王阖闾已经对这个年轻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先生,您说得太好了。”吴王阖闾现在改口称先生了,满脸的笑容也堆了上来。“可是,能不能找个什么地方演练一下,试一试,让我也感受感受?”

“没问题啊。”

“那,给你一支队伍,去打楚国,或者越国?”

“不可以,兵者,国之大事也,没有正当的理由,没有充分的准备,怎么能挑起战端呢?”孙武拒绝了,拒绝的理由完全符合他的兵法。

吴王阖闾笑了,这是他故意要考验孙武的。

“不错。既然不能轻易攻打邻国,那我就给你一支队伍训练,怎样?”吴王阖闾要继续考验。

“没问题,什么样的队伍都可以。”

“什么队伍都行?”吴王阖闾想了一下,猛然想起来一个好主意。“你说什么都可以,我把后宫的女人交给你训练,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