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伍家父子(第2/4页)

伍奢对形势有清晰的判断,他知道费无极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同样也一定不会放过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捉拿自己的两个儿子,实际上有两个办法。第一是让自己写信骗他们回来,第二是暗中派兵捉拿他们回来。二者的危险性哪一个更大呢?第二个。

伍奢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智商是坚信不疑的,他知道一封家书根本骗不了他们,相反,会提醒他们赶快逃亡。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写这一封家书呢?

一封家书很快被楚平王的特使送到了伍家兄弟的手中,来看看这封家书是怎么写的。

“父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大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以父为令尹,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父久囚系,忧思二子,见字速归。”(《吴越春秋》)这就是伍奢所写的家书,大意是楚平王不仅释放我了,还让我当了令尹,还封你们兄弟两个为侯。我很想你们,赶快回来吧。

看了家书,伍尚一脸凝重,伍子胥则面带冷笑。

“兄弟,回去吗?”伍尚问弟弟。

“这显然是个陷阱,为什么要回去?”伍子胥说,他怀疑哥哥没有看出来。

“兄弟,虽然我的才干不如你,我也能看出这是个陷阱。但是,如果回去能让父亲免于一死,这是孝;估计能取得成功才行动,这是仁;根据不同的能力而选择相应的任务,这是智;明知回去必死无疑也要回去,这是勇。兄弟,你的能力比我强,所以我选择勇,回去陪伴父亲;而你选择智,逃到吴国,今后为父亲报仇。”伍尚冷静地说。事实上,即便没有这封家书,他也准备回去与父亲共生死。

“哥哥,明知要死,为什么还要去呢?”伍子胥有些急了,他不愿意眼看着哥哥回去送死。

“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伍尚坚持着。他说了什么?是这样的:兄弟,父亲不能丢弃不管,家族的名声也不能受到损坏,你努力去干吧,听哥哥的话。

伍子胥没有再劝哥哥,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伍子胥的选择是什么?报仇。

【二胥】

伍尚随着楚平王的特使回到了郢都,直接被投进了关押父亲的大牢。

看到伍尚,伍奢笑了。为什么笑了?

该来的来了,不该来的没有来,两个儿子都没有让自己失望。为什么不笑?

看见父亲,伍尚也笑了,为什么笑了?

能够陪伴父亲,生死与共,伍尚觉得很幸福、很充实。

“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左传》)伍奢说道。旰食就是晚食的意思,伍奢的意思就是楚国人恐怕今后吃饭时间都要推迟了,因为伍子胥不会让他们安生的。

伍奢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因为伍子胥能力超众,更重要的是心黑、手狠、不择手段,而更更重要的是他坚忍不拔的个性。

可惜的是,伍奢看不到那一天了。

费无极杀了伍奢和伍尚,并且立即下令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不是坐以待毙的人,甚至不是逃命的人,他是要报仇的人。

逃命的人和报仇的人是不同的,逃命的人会逃往最安全的地方,而报仇的人不是,他不是逃,而是去寻找最适合报仇的地方。

在许国这个位置,逃命的最好方向是向北,逃到晋国就万事大吉了。

可是,伍子胥不是逃命的人,他是报仇的人。

报仇的人会去哪里?吴国。

伍子胥知道,只有在吴国,才能找到报仇的机会。

伍子胥知道的,费无极同样知道。因为他是一个报复的人,报复的人与报仇的人有很多共同点。

费无极一边派人去捉拿伍子胥,一边在从许国往吴国的道路上安排缉拿人员。

捉拿伍子胥的人自然是晚了三秋,不过伍子胥一路向东,逃往吴国的路上则是越来越凶险。到汉水的时候,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于是决定前往宋国,同太子建会合。

于是,伍子胥转而向北。还好,这一边倒比较安全。费无极不是没有料到伍子胥有可能去宋国,而是他认为只要不去吴国,伍子胥就没有办法回来报仇。

伍子胥一路向北,临出楚国的时候,遇上了一个人。谁?申包胥,伍子胥的朋友。

申包胥是什么人?申家的人,而申家的人都很有才能。

“子胥,你去哪里?”好友相遇,申包胥问。

“我,去宋国。”

“去宋国干什么?”

“去,去,呜呜呜呜……”伍子胥哭了,看见朋友,就像看见了亲人,父亲和哥哥冤死之后的悲痛,在这个时候再也忍不住,爆发出来了。

申包胥还不知道伍子胥的遭遇,不过他大致猜了出来,这世界上能够让伍子胥流泪的事情并不多,一个如此坚韧的人流泪,一定有巨大的冤屈或者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