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章 腐败分子挂帅(第2/4页)

子囊的话很快被良霄和石辍听到了,这两位还被扣押在楚国呢。两人一商量,去找子囊了。

“节哀顺变,深表悼念。”两人假惺惺表示了沉痛哀悼之后,进入正题:“令尹啊,说说我俩的事儿吧。你说你们保护不了郑国,郑国才投降了晋国,这不怪郑国啊。我们俩是使者,你们没理由扣留我们啊。怎么说咱们都是华夏正统,该讲点道理啊,别弄得跟蛮夷似的。”

子囊一听,这两位的话有道理,而且口口声声咱们华夏正统,怎么说咱楚国也要做得像个华夏国家啊。

“好,你们回国去吧。”子囊一高兴,把两人放了,临走,还大包小包送了不少礼物。

【讨伐秦国】

最新的世界形势是这样的。

晋国在与楚国的拉锯中取得胜利,整个中原在晋国人的领导之下,而北面的戎狄也很顺服,晋国的四周,只有秦国没有归顺。

楚国被晋国拖得无力应付,再加上楚共王去世,康王需要时间稳固国内,无暇对外。而东面吴国对楚国的侵扰越来越多,因此,楚国已经无力与晋国争霸。

“现在,我们想打谁就能打谁了。”晋悼公很高兴,他在盘算,还有哪些国际账需要清算的。

六卿一致认为:腾出手来,该收拾秦国了。

确实,秦国已经接二连三地侵略晋国了,特别是那一年趁着晋国闹饥荒来侵犯,让晋国人想起来就恨得牙痒痒。

晋悼公十四年(前559年)夏季,晋国纠集了联合国军,浩浩荡荡,讨伐秦国。

晋悼公亲自领兵,晋国三军六卿全部出动,再加上十二国诸侯的兵力,这已经是世界上可以动员的最强大的力量了。

从架势上看,说晋国要灭掉秦国都不夸张。

秦国全国紧急动员,主要兵力退守首都雍城,准备打一场国家保卫战。同时,秦景公紧急派人前往楚国求救,说起来,两家现在还算是亲戚,因为秦景公把女儿嫁给了楚共王,不幸的是楚共王第二年就薨了,把景公女儿的大好青春就这么给废了。

楚国接到秦国的求救信,怎么办?

“这个,我们令尹子囊刚刚去世了,新任令尹子庚对军队的情况还不熟悉。啊,这个,希望体谅啊。我们楚国一向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楚康王有点糠,同时也确实没力量对抗晋国人,因此拒绝了秦国人的求援。

“该死的楚国人,忽悠我们不是一次两次了,看来,他们跟晋国人都是一路货,靠不住。”秦景公大骂,现在终于明白楚国人也靠不住了。

谁都靠不住,就只能靠自己了。

其实,明白了只能靠自己的道理比什么都重要。

秦国人一面加强防守,一面要想办法阻止晋国人的推进了。

这一边,联合国军开始推进,直到秦晋边境。这时候,出了点问题。

晋悼公的身体一向就不是太好,这几年的折腾固然折腾死了楚共王和荀罂,也折腾得晋悼公够戗。眼看大军就要进入秦国境内,晋悼公的身体挺不住了。

“各位,看来,我只能在这里等候你们的捷报了。我宣布,这次讨伐秦国的行动由晋国六卿代替我指挥。”晋悼公留在了晋国,而把指挥权给了六卿。

其实到这个时候,晋悼公已经对讨伐秦国不抱太大的期望了。他知道,不论是荀偃还是士匄,都缺乏栾书和荀罂那样的决断和机变,也缺乏韩厥那样的原则性和协调能力,换言之,他们都不是帅才,而且有私心。而联合国部队中,大家都是瞻前顾后,谁也不愿意往前冲。要掌控这样一支队伍,确实不是荀偃和士匄的能力所能做得到的。

就是因为担心荀偃没有担当责任的气魄,因此晋悼公宣布六卿指挥而不是中军元帅指挥。

【主帅无能】

联合国军队乱哄哄地进了秦国国境,果然如晋悼公预料的那样,荀偃和士匄根本约束不住各国部队。两人经常找各国领军来谈话,不过谈的不是这场战争,而是今后怎样联手赚钱。

大军所到,秦国人无法抵挡,沿途秦国城池要么空无一人,要么当即投降。兵不血刃,联合国军已经挺进到了泾水。越过泾水,到秦国国都雍城将再也没有大河的阻隔。而泾水与雍城的直线距离不到两百里。

泾水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因水流清澈见底而著称,因此有两个成语叫做“泾清渭浊”和“泾渭分明”,就是指泾水干净而渭水浑浊。

到了泾水东岸,大军暂时驻扎。

“咱们是继续前进,还是就在这里打住?”荀偃和士匄开始商量,这两人就没有单独带兵打过仗,心里直打鼓。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两人当初的谦让,也有一定对自己的能力没底的成分。

“要不,咱们看看大家的反应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