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荆轲刺秦王(第2/9页)

匈奴人一走,李牧又活跃起来了,将部队拉到关外去练习骑射。战士们没有和匈奴人正面交过锋,因此没有军功,他就根据平时训练的成绩予以提拔,只要是他认为合适的,便安排到相应的位置上使用。雁门边境交易频繁,官府在市场上常常能够收到大笔税金。李牧将这些税金全部截下来,用于改善部队的生活和待遇。他几乎每天都要杀几头牛来犒劳士兵,还时不时让人买来好酒与将士们同饮。毫不夸张地说,雁门守军是全赵国——不,应该是全天下待遇最高的部队。将士们牛肉吃着,小酒喝着,日子一长,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纷纷主动要求出战。

李牧本来笑眯眯,很和气的样子,一听说有人要出战,立刻板起脸,下令说:“一旦匈奴人来犯,全体将士立即退进城堡,决不出战。如果有谁不听军令,擅自出战,斩首示众!”

就这样,他在雁门驻守了几年,赵军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匈奴人也没占到任何便宜。匈奴人每次冲到雁门关外,对着厚厚的城墙无可奈何,便极尽辱骂之能事,嘲笑李牧是胆小鬼。

城内的将士也有人暗中说:“咱们的将军确实是个胆小鬼!”

李牧听到,只是笑笑,不当一回事。匈奴人撤走之后,他照样出关训练士卒,周而复始。

那时候还是赵惠文王当政。

赵惠文王在历史上口碑不错,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沉不住气。他听说李牧一直闭关不战,也认为这是一种胆怯的表现,多次派人去责备李牧。但是责备归责备,李牧照样是我行我素,甘当缩头乌龟。后来,赵惠文王干脆让李牧回来,另派他人去驻守雁门。

新守将一到雁门,便忠实地执行了赵惠文王的命令。匈奴人每次入侵,赵军都针锋相对,主动出击,结果一连打了几次败仗,部队伤亡惨重,边境地区的农牧业生产遭到毁灭性打击。

赵惠文王只好又厚着脸皮去请李牧出山。

李牧将家里的大门关起来,推说自己生病。但赵惠文王还是一再相请。李牧说:“如果您一定要用我,那就允许我用我的方式,不要再进行干涉。”

在得到赵惠文王的保证之后,李牧又回到了雁门。他一到部队,又恢复了原来的做法,将雁门防守得像铁桶似的。一连几年,匈奴人都一无所获,他们半是失落、半是蔑视地说道:“那个胆小鬼又回来了。”

就在匈奴人百无聊赖之际,李牧开始行动了。

他挑选了一千三百乘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披甲勇士五万人,弓箭手十万人,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袭击部队。然后让百姓们出关去放牧,弄得满山遍野都是牛羊。

匈奴人得到情报,开始还很谨慎,派出小股部队去试探,结果斩获颇丰。单于(匈奴首领称谓)看到那上千头抢来的牛羊,禁不住大喜,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进犯雁门。

迎接他们的是铜墙铁壁一般的赵军部队。

单于看到这副阵势,多少有点吃惊,但是不及细想,因为赵军突然阵门大开,一千三百乘战车在前,五万名弓箭手紧随其后,朝着匈奴军直冲过来。

平原上作战,战车的威力远远大于骑兵,但是灵活性就差很多。匈奴人对于赵军的车阵,早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付办法。单于一声令下,匈奴骑兵便向两侧移动,让开大路,准备从两翼进行包抄。

赵军显然早料到了这一招。只听得中军一通鼓响,一千三百乘战车放慢速度,排成了十余个环形车阵。这样一来,战车变成了临时堡垒,弓箭手则躲藏在车阵内,用强弓劲弩射杀敢于冲击车阵的匈奴骑兵。

匈奴军冲杀数次,都不能突破赵军环形车阵。此时赵军的步兵也排成密集队形,长戟在前,短兵在后,弓弩压阵,如同森林一般压过来。李牧的这种战法,使得匈奴骑兵的优势完全无法发挥。单于一看势头不对,连忙命令全军撤退。

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李牧的一万三千名骑兵从左右两翼包抄过来,如同两把铁钳,牢牢地封住了匈奴军的退路。

匈奴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以及游牧民族与生俱来的骑马射箭的本领。如果丧失了机动力而与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中原部队混战,基本上等于找死。

这一战的结果,匈奴军战死十余万人,单于侥幸逃得性命,从此十余年不敢靠近赵国的边境。

李牧因此名声大震,号称“北边良将”,并且在廉颇出走之后,成为支撑赵国大局的主要将领。

在秦国与赵国的战争中,只要李牧出马,结局必定是赵国获胜。当然,迄今为止,李牧和王翦还没有正面交锋过,究竟谁是当代天下第一兵法家,在即将到来的秦、赵两国决战中,答案似乎很快可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