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子周游列国(第18/25页)
仲由遭到这样的批评,立马老实了,乖乖地坐在一边。孔丘环视了一周,见到学生个个无精打采,端木赐更是满脸的不高兴。孔丘于是问道:“端木赐,我问你,你认为我是学了很多东西而且能够牢记不忘的人吗?”
端木赐说:“是的,难道不是吗?”
孔丘说:“不是,我只是能用一个基本的原理将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罢了。”
端木赐听了,若有所思。
孔丘知道学生们个个都有怨气,便将仲由叫到身边,问道:“有一首诗说‘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既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可是整天在旷野里跑来跑去)’。是我追求的理想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仲由说:“也许我们还没达到仁的标准,人们对我们不够信任;也许是我们不够有智慧,所以人们才处处与我们为难。”仲由说的是实话,这些年来,他们跟着孔丘四处流浪,处处碰壁,没过一天安稳日子,主要的原因,可不就是孔丘的那一套理论不能被人们接受,甚至让人产生了抗拒的心理吗?
孔丘听了勃然大怒,骂道:“有你这样说话的吗?仲由,我告诉你,如果达到仁的标准就能让别人信任,那伯夷、叔齐还会饿死在首阳山上吗?如果圣人的智慧必能畅行无阻,那比干还会被商纣王挖心吗?”
仲由走开后,孔丘又将端木赐叫过来,问了同样的问题。端木赐说:“这是因为您的目标太远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容纳您。老师您能不能将标准降低一点?”端木赐的意思是,如果理想不能实现,那就必须与现实结合,适当地进行妥协。
孔丘说:“端木赐啊,最好的农民能够把地种好,但是不一定能够获得好收成;最好的工匠能够把物品做得巧夺天工,但是不一定能够让买家满意;君子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努力,让学问有条有理,一以贯之,但是不能保证一定能让世人接受。现在你不是想办法去实现理想,而是只想着让世人接受,这样的志向可不够远大!”
后来孔丘又问了颜回同样的问题。颜回回答:“老师的理想太远大了,因此天下都容不下。尽管如此,您还是坚持不懈地推行它。不被接受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才更像个君子!一个人修养不够,是自己的耻辱;修养够了却不被接受,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接受有什么关系,不被接受才更像个君子!”
孔丘听得乐开了花,说:“颜家的小子真是不得了,如果你钱足够多的话,我情愿去给你当管家。”
但是好听的话不能当饭吃。到了第七天,孔丘也扛不住了,躺在地上奄奄一息。颜回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跑出包围圈,向当地的村民讨了些米回来煮。孔丘闻到饭香,睁开一只眼睛,只见颜回这家伙正慌里慌张地用手在锅里抓饭吃。他不动声色,闭上眼睛又睡了一伙儿,颜回过来叫他吃饭。孔丘伸了个懒腰,说:“刚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面不改色心不跳,很平静地说:“是这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一些米饭,丢掉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
孔丘叹息道:“人们都说眼见为实,我现在才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应该相信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后世很多人认为孔丘这是在自责误会了颜回,我倒是觉得,他其实也无法肯定颜回是在偷吃还是在干啥,所以才得出一个“知人难”的结论。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事件,他和三位学生之间的问答,颇有耶稣登山训众的意味,是后世儒家提升自我修养的必修课。
后来孔丘派端木赐跑到郢都求救,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丘,一行人才得以摆脱困境。
楚昭王见到孔丘,十分高兴。两人会谈之后,楚昭王认定孔丘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大笔一挥,打算封给孔丘七百里地,好让他安心呆在楚国。
七百里地,差不多是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规模了。眼看孔丘就要阔起来,有人从中横插了一杠。
令尹宜申问楚昭王:“大王派到各国的使者,有像端木赐那样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吗?”
楚昭王说:“没有。”
“那您的辅臣有像颜回那样德才兼备的吗?”
“没有。”
“您的武将有像仲由那样勇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