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愿而坚邹汉勋

邹汉勋(1805—1854)是近代中国有名的学者,博学而能专精,在历史地理学(旧称舆地之学)的贡献尤其突出。当时有“记不全,问魏源,记不清,问汉勋”的乡谚,故王闿运为他作传,特别强调他“博学名湖南”。

身后,有人搜集他的著作,集为《学艺斋遗书》行世。学者谭献,读到这部遗书,认为汉勋的论文“朴僿而不冗,敦碻而不夸”,固然符合优秀汉学家的标准,但是,他从字里行间读到更丰富的内容,“颇疑其人侗愿而坚,非必柔厚之君子”。(按,孔子批评三种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所谓侗而不愿,就是不仅无知,还不老实。)谭献则感觉汉勋此人真诚而坚定,不像是常见的温柔敦厚的读书人,而另有一种豪侠之气。他眼光不错,看得很准。

咸丰元年(1851年)四月,邵阳出了一桩人命案,在某富户的山上发现一具无名男尸,挂在树上,似是自缢,身上却有伤痕。然而,县里派人做尸检,结论却是自杀,匆匆葬埋了事。这个人是汉勋的远房亲戚,与富户发生冲突,含冤而死。汉勋在乡,素不结交贵人,至此,凭着义愤,率族人赴县控诉。县里既将此案断为自杀,想必皆为富户买通,现在来个秀才,说要翻案,那怎么行?

县里的办法,自然是劝归,并指令富户酌情赔款,同时警告邹家人,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如前所说,汉勋是“侗愿而坚”的人,只服一个理字,其他软硬一概不吃。于是,知县怒了,当堂以寻衅滋事(“事不干己,诈索扛讼”)、扰乱办公秩序(“哄闹官署”)的罪名,革掉他的秀才,关入监牢,拟重治之。

其时,新任宝庆知府黄文琛,访闻属县出了这么一件事,而系狱者是老朋友邓显鹤的学生,且系冤狱,务必出手干预。只是,初来乍到,尚不及观风问俗,更别说详剖案情,若在毫无确证的情况下命令知县放人,未免有枉法的嫌疑,一旦被抓住把柄,知县向省中告状,自己也不一定兜得住。

时届端午,黄文琛生出一计。他邀请所有府县官员及郡中耆老士人,来邵阳县共度佳节。受邀各官,包括邵阳知县,不疑有他,只认为新长官做亲民秀,乐得配合他演戏,纷纷到场。及至入席,发现上座一直空着,众人虽有疑惑,再想,可能有神秘贵宾,于是也能静候。黄文琛看都到齐了,袖出一份请柬,款署“文琛顿首”四字,故意教大家看见,然后招来下属,备好轿子,嘱咐他,不管邹先生在哪里,都务必请他移驾赏光。

狱卒哪能挡住直接来自知府大人的压力?结局可想而知,又是一段阶下囚一变而为座上客的“佳话”。只是,这不是演戏,这是真事。汉勋“哄闹官署”的时候,并不寄望于未来的偶然,他只知道族人不能白死,有冤即应伸张的必然。

两年后,他从军助守庐州,城破,放弃逃命的机会,披发执刃,痛饮狂骂,死于乱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