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第4/11页)

中山围城的战事

在皇始元年(396年)十一月,魏军刚刚进入河北平原之际,拓跋珪主力就第一次尝试包围邺城。但慕容宝固守城池,不肯出城交战,拓跋珪认为“急攻则伤士,久守则费粮”,遂从中山撤军,将行营安置在中山东南三百余里的鲁口城(今河北衡水市饶阳县)。此时魏军主力的主要工作是从河北各郡县征集粮食,以支持大军渡过冬季。魏军主力驻扎在鲁口城,也是为了控制河北平原的核心地区,便于各地粮食运输到此,同时隔绝燕军中山与信都间的交通。中山燕军也对魏军的搜粮、运粮武装进行了攻击,试图切断魏军的补给来源。[17]

次年正月末,魏军占领信都,拓跋珪主力进而转移到杨城(今河北宁晋县)。[18]这是为了更加逼近中山,便于魏骑兵洗劫中山郊外的村邑,并隔绝中山与邺城之间的交通。但此时北魏后方发生内乱,拓跋珪急于撤军回代北,便向慕容宝提出和议。慕容宝认为魏军行将崩溃,遂集中“步卒十二万,骑三万七千”向南进据滹沱河,试图阻断魏军向井陉关及晋阳方向撤退之路。但野战正是北魏骑兵所长,二月,双方在滹沱河两岸数度交战,燕军失败,慕容宝率二万骑兵逃回中山,十余万燕军被歼灭。而拓跋珪也放弃了班师之念,准备全面占领河北。

三月,魏军复进至中山城下,燕帝慕容宝丧失斗志,带妻子宗族逃往辽西故地。但城中的鲜卑人仍坚守不降。魏军围城至四月,军粮又将告罄,拓跋珪只得命拓跋仪暂时放弃对邺城的攻势,向主力军队靠拢,其实应当是为主力军队搜寻粮食。史书对拓跋仪所部记载不多,以形势推测,他们应当和拓跋珪一样,苦于在邺城周边搜寻粮食,而不能集中全力围城作战。受命之后拓跋仪部北上,并征集粮食运到杨城主力军中。[19]此时,中山燕军有过小规模出城作战,但被魏军击败,而魏军也无法对城池展开强攻。

至五月,拓跋仪部搜集的粮食也无法满足供应二十余万围城军队的需要,拓跋珪只得再度放弃对中山的围困,向东到鲁口、河间一带收集粮食。[20]由于战事已持续太久,民间可搜集的粮食极少,拓跋珪采纳燕降臣崔逞的建议,允许百姓缴纳桑葚充军粮。[21]《魏书》和《资治通鉴》都未将此事系以日期,但河北地区桑葚的成熟在五月间,所以应是魏军第二次放弃中山围城期间之事。

进入夏季之后,中山城中的粮食也已经告罄,五千多名燕军受命出城,到南方的常山郡一带收集粮食。此时,中山郊外的农田虽多抛荒,但生长了较多野谷(稆)。七月间野谷成熟,城中人到城外采摘,得以维持一段时间,以待秋粮成熟。

八月,鲁口一带基本已无粮食可征收,拓跋珪部只能转移至常山。此时发生大瘟疫,魏军及牛马病死一半以上。拓跋珪拒绝了群臣的撤兵请求,并派拓跋遵所部袭击中山,抢收城外的谷物。至九月底,中山城中完全无食,三万余名燕军在慕容麟率领下出城向南寻食,至新市(今河北新乐县)。拓跋珪率部北上迎击,于十月初会战击溃燕军,残留在中山的燕朝臣僚相继投降,魏军乘胜占领中山。

守邺城的慕容德得知中山陷落后,于魏天兴元年(398年)正月放弃邺城、撤往河南,拓跋仪进占邺城。魏军至此方基本占领河北地区。自皇始元年(396年)十一月魏军进抵河北至天兴元年(398年)正月克邺城,共历时十三个月。

拓跋珪时代转型总结

拓跋部本是典型的草原游牧部族。西晋末动乱时,拓跋人开始介入中原纷争,与中原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之后又被前秦征服和直接统治,拓跋首领家族也被迁入内地,这使拓跋人对中原有了一定的认知。前秦瓦解后拓跋珪重新立国,拓跋部族还处在草原游牧阶段,但迅速开始了对汉地的扩张,驱逐后燕进占中原(黄河以北地区)。从部族整体角度看,这次大规模扩张的动因是对汉地物质财富的垂涎,即所有的拓跋族人都能从征伐中致富;从部族内部的政治发育看,则与拓跋珪主导的集权化密切相关。拓跋珪等在前秦为臣虏时,一方面看到了汉地核心区的富庶,另一方面则领略了前秦王朝君主集权的诱惑力,类似于刘邦项羽见秦始皇车驾而生“大丈夫当如是”或者“彼可取而代之”的野心。当拓跋珪重新立国时,积极在部族内部推行集权和对汉地进行扩张,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占领汉地使拓跋族人都得到实惠,更加拥护拓跋珪的统治;同时,来自汉地的臣僚也带来了君臣观念和统治制度,如燕凤、许谦等早期汉人臣僚,以及给拓跋珪推荐《韩非子》的汉人公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