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块块的中国(第2/2页)

第二个地区,关东地区,在战略上受到关中地区的逼视。关东包括淮河、汉水以北,明长城以南,黄河几字形东段、函谷关、崤山、武关以东的广大地区,地域辽阔,气候适中,土壤肥沃,利于耕战。“战国中叶以降,由于黄淮海平原和泾渭平原生产、贸易的发达,形成了山东和关中两大基本经济区,政治、军事冲突在地域上呈现出东西对立的特点”。[1]

关东的地缘位置有利有弊:1.关东地区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地势平坦,除长城、黄河外无险可守。北方的游牧民族、建国关中江南的割据政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关东的军事行动。2.地域辽阔,纵深宽广。关东地区可以征调规模巨大的兵员、物资,可以组织纵深防御。其庞大的战争和经济能力在相当时间内起着历史发动机的作用。

第三个地区,西南地区,是四大亚区域中海拔最高的地区,海拔从五百米到两千米不等。西南以四川和汉中地区为核心,包括大散关、秦岭、大巴山、巫山西南地区,云贵高原的大部。鄂西北一带古代属于汉中,也包括在西南亚区域内。西南地区汉族、少数民族杂居,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蜀文化就是多元起源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源头,具有自己的生长点。该地区气候湿润,水利丰富,四川盆地土地肥沃,具有经济上的独立能力。

西南地区有两个显著的地缘优势:1.占据长江上游,虎视江南。《战国策·燕策》载:“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至郢。”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则湖广、江南危矣。于是古人有云欲取江南者,必先取巴蜀。2.关隘密布,易守难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东出巫山的三峡地区令现代交通工具都望而却步。汉中向北交通主要有褒斜道与故道。从汉中出发,经过出褒谷口,越七盘岭或穿石门洞,经孔雀台、西江口、两河口、斜谷关,到陕西眉县、周至、户县,直抵西安,是褒斜道;故道则经过勉县、略阳、青泥岭、凤县,到达宝鸡。此外还有子午道、谠骆道,但价值不大[2]。这些道路穿行于河谷、峡谷之间,曲折漫长,是军事上的禁区。唐玄宗、唐僖宗两次离京迁蜀就是看重西南地区优越的地缘位置。

核心弧带的最后一个亚区域是江南地区。该地区泛指关东地区南界以南、西南地区东界以东地区。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便利农业发展,虽然开发较晚,但发展迅速,逐渐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江南地区的地缘优势在于水网纵横,丘陵遍布,战略纵深巨大;加上海岸曲折,岛屿环绕,防守便利。但是江南西边有居高临下的西南地区,北边有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时时倾向南侵的关东地区。江南地区在历史上处于守势。其防守的重点区域有三个:淮南地区、襄樊地区和三峡地区。淮河南岸的水网可以有效地制止北方骑兵的入侵。襄樊扼守长江汉江之间的南北交通关节,称为“南襄隘道”;襄阳往南,与荆州、武汉之间,水道通畅,陆上无险可守,历史上军事政治地位极为重要。其中湖北西部、北部一带是江南地缘战略优先考虑之处。唐末荆南国就凭借优越的地缘位置,在此立国;关羽的北伐与走麦城,南宋襄阳之战,解放战争时期的襄樊战役都发生在这一带。

和弧带的划分一样,亚区域的划分也不是明确固定的。弧带或亚区域的接壤地区是战争频发地区。这些地区包括河西走廊、淮南地区、襄樊地区、三峡地区、晋南豫西北地区、河套地区和燕山山脉周围。在核心弧带的四大亚区域中,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组成了核心弧带的北方地区,西南地区与江南地区组成了南方地区。南北的分界西起大散关,经过秦岭、大巴山、汉水、桐柏山、大别山区到淮河流域。这条中国地缘政治的分界线基本上与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