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汉底道家(第4/8页)

《泰族》者:横八极,能高崇,上明三光,下和水土,经古分之道,治伦理之序,总万方之指而归之一本,以经纬治道,纪纲王事。乃原心术,理性情,以馆清平之灵,澄彻神明之精,以与天和相婴薄,所以览五帝三王,怀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德形于内。以莙凝天地,发起阴阳,序四时,正流方,绥之斯宁,推之斯行。乃以陶冶万物,游化群生,唱而和,动而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故景星见,祥风至,黄龙下,凤巢列树,麟止郊野。德不内形,而行其法藉专用制度,神祇弗应,福祥不归,四海不宾,兆民弗化,故德形于内,治之大本。此《鸿烈》之《泰族》也。

以上是今本《鸿烈》底大意。说二十一篇,实际只二十篇,因为末篇《要略》不过是前二十篇底提要而已。《要略》在后段也说:“故著书二十篇,则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这里可以看出《淮南子》底内容很广泛,几乎是战国至汉诸派思想底总汇。《天文训》与《时则训》主于阴阳家底学说。《地形训》与形方家底说法。《主术训》折衷法家、名家底见解。《缨称训》是儒家底,与子思底思想很相同。《修务训》与《齐俗训》取农家之言。《兵略训》为兵家之言。以上几篇与其它诸篇底中心思想为道家底。汉初一般道家多以黄老并称,而《淮南》独尊老庄,可以看这书是传老庄思想底正宗。老庄并称初见于《淮南子·要略训》在《道应训》上底话,而《道应训》底内容又与《韩非》底《喻老》很相近,想是《道德经》古注底一种。在《淮南子》里引证《道德经》及《庄子》为立论根据底地方很多,又可见作者是传老庄思想底。《原道训》底主张全出于《庄子》:其尊天保真,是庄子底根本学说;贱物贵身,是《在宥》等篇底意思;外物反情是刻意、缮性等篇底主张。综观《淮南》全书是以老庄思想为中心来折衷战国以来诸家底学说,可以看为集汉代道家思想底大成。

《淮南》最古的注有许慎及高诱二家。旧传《道藏》本有许注羼入,但与高注相混,不易分明。陶方琦疑《原道》以次至《修务》十三篇底注多详,《缪称》以下八篇多略,详者当是许、高注杂混在内,略者必系一家之言。宋苏魏公《文集》内有《校淮南子》,题叙云,《集贤》本卷末前贤题载云:许标其首,皆是闲诂,鸿烈之下,谓之记上;高题卷首,皆谓之《鸿烈解经》,《解经》之下,曰《高氏注》,每篇下皆曰训,又分数篇为上下。此为二本不同处。《隋唐书·经籍志》记许慎注二十卷,高诱注二十一卷,《旧唐书》载《淮南商诂》二十一卷(商诂即间诂之讹),高诱注二十一卷,惟《宋史·艺文志》载许慎注二十一卷,高诱往十三卷。今《原道》以次有题篇者适十三篇,大概北宋时高注仅存此数,与苏魏公所说高注十三篇相符,至于许注二十一卷,乃合高注而言,故知高注篇内必混入许氏残注。故宋本及《道藏》本并题为汉太尉祭酒许慎记上,而《缪称》以下八篇全无高注,只存许氏残说,故往独简。陶氏本此以著《淮南许注异同诂》,今《淮南》校本以刘文典先生底《淮南鸿烈集解》为最备。

子 阴阳思想

在《淮南》里可以看为道家新出的思想便是阴阳五行说。卫生保身是生活底问题,而阴阳五行为宇宙问题。在战国末年道家都信阴阳五行之说。“阴阳”这名辞初见于《老子》,其次为《易·系辞传》、《荀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凡战国末年所出底书没有不见这两字底。《荀子·王制篇》:“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禳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在那时底巫觋已能采用阴阳说,足见此说流布底广。《史记·孟子荀卿传》说邹衍说阴阳,衍为西纪元前三世纪底人物,在《孟子》里未见“阴阳”这辞,可知在孟子时代,这说还不流通,到荀子时代便大行了。后来的儒家甚至也多采用阴阳说。在战国末或汉初所成底《易·说卦传》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及“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底文句,是以仁义配阴阳。或者孟子还尊孔子底不问闻天道,故单说仁义,但在一般的儒家在宇宙论上已采用了阴阳说,如《礼记·乐记》与《乡饮酒义》都以阴阳配仁义。汉代于仁义礼智四端加入信底一端,以配五行,于是阴阳与五行二说结合起来。但儒书里也有单采五行说底。如《洪范》庶徵中说五行而不说阴阳是一个例。《洪范》底体裁很像战国末年底作品,为《尚书》中最新的一部,大概这书也是注重人生方面,所以忽略了宇宙论底阴阳说罢。自战国末至汉初,阴阳说渐流行,甚至用来配卦占筮。对于利底解释也采用阴阳说,《礼记》中附会阴阳底如《郊特牲》、《礼器》、《祭统》、《儒行》、《乡饮酒义》等,都是。《大戴记》及《韩诗外传》亦多见阴阳说,董仲舒底思想也是阴阳化底政治论,此外《墨子》、《管子》、《韩非》都有为后学所加底阴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