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督政府统治的结束(第2/7页)

制订这样的出征计划,无论是对于督政府还是波拿巴来讲,都是各得其所的。波拿巴功名显赫,野心勃勃,有时也有些独断专行,如果真的留在国内,督政府十分担心他会作出什么威胁自身利益的举动,现在让其出征,正好可以消除一个潜在的威胁。而对于波拿巴来讲,他也得继续有所作为,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如果碌碌无为,很难想象人们会怎样看待他。如今有了这样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他自然是愿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取得最大胜利的。共和六年花月30日(1798年5月19日),波拿巴征集了四百艘船只组成舰队,并召集一部分意大利方面军,浩浩荡荡地从土伦出发,在占领马耳他岛后,向埃及进发。

无效的花月选举

督政府对瑞士境内流亡分子的驱逐,引起了瑞士国内各种势力的不同反应。法国的革命思想,已经在瑞士的日内瓦和沃州广泛传播。但由于瑞士联邦软弱无能,在伯尔尼贵族势力的指使下,将拥护法兰西共和国的瑞士人逐出了本州。流亡分子的大本营仍旧设在伯尔尼,他们聚集在这里,策划着可以破坏革命的一切阴谋。对此非常不满的督政府几次交涉,但都没有达到目的。

根据旧的条约,沃州归法国保护。现在,沃州人准备反抗伯尔尼的暴政,并希望得到法国的支持。督政府本身已经非常不满伯尔尼的做法,再加上看到瑞士扩大共和制的欲望,于是就利用沃州人呼吁这个契机,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这是法国出兵的真正目的,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夺取伯尔尼的财富。

战争一触即发。尽管瑞士人认为自己是在复兴祖先的时代,但他们的勇敢抵抗并没有换来胜利的果实。很快,法国吞并了瑞士,并将瑞士的古老宪法改为共和三年的宪法。也就是从这时起,瑞士联邦出现了拥护法国和革命的一派,也出现了拥护奥地利和反革命的另一派。继瑞士的革命之后,罗马的革命也很快爆发。在罗马的一次暴乱中,迪福将军被杀害,由于教皇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激起了人们的愤慨,革命愈演愈烈,随后将罗马变成共和国。

督政府在整个欧洲的优势更加明显,好几个按照同一模式建立的国家,比如黑尔维谢共和国、巴达维亚共和国、利古里亚共和国、西沙尔平共和国、罗马共和国等,都把督政府视为自己的领袖。这边督政府正忙于向外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国内各党派也没闲着。他们开始掀起反对督政府的浪潮,威胁着督政府的统治。共和六年花月(1798年5月),进行了一次选举,这次选举和共和五年的选举完全不同,选举结果对督政府十分不利。自从果月18日政变以后,由于共和派是仅存的势力,在没有革命敌人的背景下,共和派发展迅速,而且建立了一个“立宪派俱乐部”。在选举产生的两院中,共和派都占有大多数席位,处于明显的优势。五百人院选出代表二百九十八名,元老院选出代表一百三十九名,两院一共有四百三十七名代表。督政府决定利用自己的权力宣布这次选举无效。这项权力是果月18日政变后两院授予督政府的,当时通过了一个临时法令,规定督政府可以审核选举会议工作。随后,在督政府的请求下,一个五人委员会受立法机关委派,全面负责这项工作。截至花月22日,他们已经宣布了大部分选举无效。

九个月前,督政府打击了保王党,今天,又用同样的手段打击了极端共和派。在督政府最初执政的两年时间里,保持政治平衡是它最主要的特点,不过时过境迁,如今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从上次政变之后,督政府就不再是一个立宪政府,也没办法做到不偏不倚。尽管人民对督政府的一意孤行感到不满,但并没有到完全推翻它的地步。

督政府的执政,一直持续到共和七年的选举。梅兰和特雷拉两人都是政治律师,他们接替了卡尔托和巴泰勒米。勒贝尔虽然有着政治家的果断,但是目光短浅,明显不具备那种政治家应有的高瞻远瞩。拉雷韦耶尔-勒波作为政府首脑,对敬神博爱教的关心有些多。在督政府中摄政的巴拉斯依然过着放浪形骸的颓废生活。他经常在官邸中举办聚会,前来的宾客中有赌徒,也有荡妇,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投机商人。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对外要与整个欧洲作战,各督政官的处境都比较困难,他们的处境和个人性格,决定了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绩。

第二次反法同盟

第二次反法同盟开始行动的时候,法国的全权代表还在拉什塔特与德意志帝国谈判。很显然,奥地利不过是拿《康波福米奥和约》作为幌子,使了一招缓兵之计罢了。在英国的大力怂恿下,除了普鲁士和西班牙,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加入了反法同盟。不过,各国加入同盟的目的并不相同。奥地利则根本用不着英国的怂恿,它一直在找这样的机会。俄国看到英国政府的资助,再加上它对西方的向往,所以加入了这个同盟。为了反对法国对埃及的出兵,土耳其和北非几个国家也加入了同盟。希望能够收复莱茵河左岸,是德意志帝国加入同盟的目的。意大利半岛的小国则抱着消灭那几个新兴小共和国的想法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