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 (1850~1945年)(第5/8页)

同时,在帝国主义者的思想中也充斥着很多伪善和残忍,甚至还有大量的种族情绪和傲慢自大的种族主义。但是当时公众的感情取舍却走向了另外一面,认为带有伪善的理想主义是值得坚持的。当调查显示,在刚果为比利时利奥波德国王工作的代理人使用十分类似于奴隶制的残忍和非人道的手段来促进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时,欧洲的公共舆论一片哗然。利奥波德被迫放弃了他的个人投资,比利时政府在1908年接管了刚果。

欧洲人对于在刚果揭露的强迫劳动反应非常强烈,因为从19世纪开始,废除奴隶制度是军事干涉非洲事务的推动力之一。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论证欧洲人控制非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最终禁止奴隶贸易,以此说明欧洲人出现于非洲内陆是公正合法的。

但是欧洲人的道德观、人道主义意识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野蛮的奴隶制、多神教信仰和专制的法律制裁都是通过非洲国王的行政人员和护卫执行的,但是对于出现在非洲的“工资劳动”非洲人几乎没有任何认识,并且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或寻找另外一种可替代的雇佣关系。事实上文明的发展需要非洲的劳动力,而由于奴隶制直接诉诸武力在欧洲人看来是非正义的,所以帝国行政官员通常采取一种经过精心策划的荒谬的借口。他们要求非洲人用现金支付税收。但是大部分非洲人为了交付这种新的税收只能挣取由欧洲雇主所提供的现金工资。这样欧洲雇主就能确保其将要实施的任何项目,无论是公共还是私人的,都会得到充足的劳动力。

在迫使非洲向欧洲文明开放方面,两个彼此竞争的主要国家是法国和英国。法国1830年开始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征服战争,并首先获得了非洲的领土。为了尽力守卫这块殖民地开放的沙漠地带,富于冒险精神的法国士兵深入了撒哈拉沙漠,在那里,他们与位于塞内加尔的法兰西帝国代表汇合。法国军队和法国传教士有一种教化非洲的梦想,并梦想通过建立从大西洋到红海横跨北方大陆的庞大帝国让法国变得强大。

法国的帝国野心同英国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计划相冲突。这种对非洲未来设想的伟大斗士是塞西尔·罗得斯(1902年逝世),他早年在南非的金刚石矿中致富,之后投身政治。罗得斯努力争取英国大众对他的非洲政策的支持。但是在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出现了与这种广泛流传的基督福音派的认识相对立的观点:新的冷酷学派思想,认为对于所有历史和人类生活来讲生存是关键,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未来取决于英国殖民者占领土地的面积和英国移民的规模。

受到英国为生存而奋斗的思想影响较晚的德国,1884年也出现在非洲,但是它以在非洲(坦噶尼喀、西南非洲和喀麦隆)和大洋洲(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更加残忍的侵略态度去弥补这一点。意大利也像法国和英国那样,但是在红海取得些许胜利之后,1890年意大利耻辱地败于重振雄风的埃塞俄比亚帝国手中,这也是非洲国家成功驱逐欧洲侵略者的唯一例子。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组织了一个“探索和教化”刚果盆地的国际协会。这个国际协会很快成为掠夺这一地区资源的私人工具。同样葡萄牙也重申对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领土所有权。

这些急切的欧洲殖民主义者间的冲突当然是不可避免的。起初的主要竞争发生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危机开始于1898年当法国殖民者占领了一个位于尼罗河上游沿岸的荒凉村落法绍达时。法国对上尼罗河的控制看起来似乎威胁了英国对埃及地区的间接控制(1882年实现),并打乱了英国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计划。通过英国调动在埃及的军队为镇压大量的激进马赫迪穆斯林派追随者并阻止法国向东非移动就可以看出,英国实际上已经预计到了法国将向尼罗河开进。英国为埃及再次征服苏丹动用了数目可观的兵力,但是在法国人到达法绍达之前,一支装备精良的英国军队已经开始行动,并在脆弱的法国工事建立后不久就到达了这里。在极其紧张的几星期之后,法国在两国之间战争一触即发时退让了;法绍达危机结束。

在之后的几年中,两个主要殖民帝国和平解决了它们之间在一些重要地区的领土争端。这是由于欧洲局势迫使法国和英国结盟去遏制德国力量的兴起。后来在非洲的冲突往往加强了英法的重新修好。德国首先通过对英国在激烈的战争(1899~1902年)中打败的布尔人表示同情来激怒英国。之后德国做出支持摩洛哥苏丹反对法国对其控制的姿态(1905、1911年)来向法国挑衅。这些帝国的争执极大地加剧了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