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 (至公元前1700年前)(第6/8页)

例如,在东北部的小亚细亚,由于大约公元前1800年亚述商人刻写的一大批泥板文书被发现,使人们对新兴的赫梯文明有了一点儿了解。那时,当地统治者已经开始招募一批士兵、祭司、商人和工匠——因此,在较小程度上预示了约一个世纪后在赫梯首都哈图萨发展出来的宫廷生活。赫梯生活的许多方面直接继承自美索不达米亚。例如,楔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些宗教神话都被直接借鉴。与此同时,当地传统的重要因素也保存下来了。其结果是美索不达米亚风格与当地的独特性的融合。赫梯艺术敏锐地表现了随之产生的文化类型,因为尽管与美索不达米亚模式关系紧密,但是哈图萨的雕刻具有自己明显的粗犷风格。

赫梯社会由几个不同的种族集团构成,一个集团被其他集团征服很可能是赫梯文明社会分层的基础。只有当地方首领和统治者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财富或劳动力之后,文明社会的商人才真正开始经商。遥远的文明地区生产的商品很可能太昂贵,不能引起普通农民的兴趣,文明地区商人寻求的商品——如金属、木材和其他原材料——在运输和其他准备工作上都经常需要相当精细的合作。凭借他们最初作为某个种族集团首领在征服其他集团时所取得的财富和权力,为这种活动组织当地人力的人,与从其他文明地区商人手中购买布匹、金属制品和其他商品的商人,很可能就能够这么合作。军人的突出位置、赫梯雕刻短粗笨重的特点都无疑表明了征服者的沉重践踏,他们需要从成为他们牺牲品的人那里获得大量的地租、劳役,以便维持小城市的生活,让其中的工匠和其他专业人员能够满足征服者的需要。

总的来说,同样模式的社会变化似乎也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边界的其他地区。西边的迦南可能更侧重于商业,而军事发展比较少;但是底格里斯河谷北部和东部山区,胡里特人和埃兰人通过显著的军事道路——如我们不完整的信息所表明的——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更遥远的群山另一边的草原地区,游牧民族对金属特别感兴趣,因为金属可以改进他们的武器,或者增添他们服饰的华丽。例如,到大约公元前2500年,高加索山脉北部的库班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开始用精美的青铜武器和珠宝装饰墓穴。青铜器使草原地区本就好战的蛮族变得更加可怕。事实上,他们证明自己能够广泛地征服邻居。例如,在此后六七百年里,使用青铜武器的蛮族从草原地区席卷了西欧各地,征服并逐渐与那里原有的人口相同化。这些青铜时代的蛮族入侵在欧洲人的意识中深深地打上了暴力习惯和崇尚武力的烙印。在语言方面,欧洲也变得欧洲化了,除了芬兰语、爱沙尼亚语、马札尔语和巴斯克语外,现代欧洲居民说的所有语言都起源于青铜时代欧亚大陆西部草原的征服者带来的一种古代语言(或者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语言)。

这个语系被称为“印欧语系”,因为其支系不仅有欧洲人的语言,而且在波斯和印度北部也有分支。这个语系的现代分布范围证明了下述事实:当他们的野蛮勇猛因占有先进的青铜武器而得到强化时,草原蛮族也得以向东、向南发动征服。例如,在中东,小股操原始印欧语的武士似乎已经确立了对山区民族胡里安人的统治;更东部的加喜特人也是如此。即使以闪米特语部落为主的希克索斯人中可能也裹挟了一部分讲印原始欧语的部落。雅利安人对印度河流域的征服并继而摧毁古代印度文明构成这次蛮族迁徙的一翼。另一支不太著名的部落(吐火罗人)向更东部迁徙,也许在稍晚的时候,远抵中国边境。

下一章将进一步考察这次大规模民族迁徙的特点和后果。

海上文明

文明地区的技术与蛮族社会的相互交流在欧亚大陆种族分布图上催生了这些巨大的变化,同时,另一股规模较小但并非不重要的海上迁徙之风也在改变着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人类生活和文化。

米诺斯时期的克里特为早期海上文明提供了一个主要例子。当公元前4000年地中海的航海活动开始之前,克里特岛上的居民不多。克里特遗址的堆积层清楚地显示了约公元前3000年前它与埃及的商业关系。它的整个文明大约在1000年后出现在这个岛上,因为著名的米诺斯王宫始建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大约与此同时,一种至今未能破译的文字形式、金属冶炼、精美陶器、迷人的自然主义艺术风格,以及属于古风时代文明的其他物品也都已经出现了。

供养创造米诺斯文明辉煌成就的工匠和其他专业人员所需的财富主要来自海上贸易——或者至少看起来是如此。米诺斯船只穿梭往来于地中海。远航的主要动机可能是寻求制造青铜器所需要的铜和锡。无论如何,米诺斯殖民的踪迹已经在靠近古代铜矿的撒丁岛上发现。克里特岛出口木材和橄榄油到叙利亚沿岸和埃及。此外,米诺斯商人可能还充当了东地中海文明地区的工匠与北部和西部原料生产者之间的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