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信息技术:它影响了社会(第6/8页)

公元1600年之前,证据情况不大好。中世纪史专家大张旗鼓地研究了欧洲关于读写情况的文献,但对计算情况关注不够。在伊斯兰核心地带,情况却正好相反,关于读写情况的文字资料极少,但自然科学和数学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很少有人专注于研究中世纪的伊斯兰教育情况和更广大的伊斯兰人口的读写和计算能力。

自历史学家们有时称之为“12世纪复兴”的时代起,西欧男性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开始缓慢增强,而在公元1100年前,他们的水平非常低,对此意见似乎较一致。会读写和计算的女性的数量,可能是直到1500年后才开始稳步增长的。

研究伊斯兰教育的学者基本上无人愿意冒险去做任何量化估计,但看来公元1100年前,尽管顶级的伊斯兰学者计算能力比基督教世界顶级学者要强,读写能力至少也不相上下,但读写却局限于极少数人。我们也许可以说,中世纪伊斯兰的读写工作只是抄写员和神职人员的绝技,而在基督教的欧洲,读写却为更广大的工匠阶层普遍掌握(尽管能读的读物通常都与《圣经》相关)。伊斯兰世界没有出现16世纪的欧洲男性踊跃阅读宗教经典并带动识字女性增多的兴旺景象。

1100年时,仅仅具备最基本的阅读水平的西方人可能还不到10%,算得上有完全读写能力的人甚至更少(可能仅有2%)。能读会写的女性数量尤其难以知晓,但有文化的女性与有文化的男性的比率恐怕要达到1∶100,实在少到几乎无法对分数产生影响。我估计大约1100年时西方的社会发展分数只有0.02分,到1500年时以缓慢的增量达到了0.05分,然后增长速度才得以加快。

读写和计算在古典时代比在中世纪,似乎普及更广、更深,尤其是在民主时期的雅典(公元前508~前322年)和大约公元前200~公元200年的意大利。在此方面,威廉·哈里斯(William Harris)做出过非常过硬的量化估计,我基本上将采用他的数字。

新近对古希腊–罗马读写水平的研究,像中世纪史专家和人类学家们一样,强调读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不可能由一个单一的分数来反映,但哈里斯在计算比率时,已经将读写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考虑在内了。

结合这些批评,我估计西方核心地带信息技术的社会发展分数在公元前100~公元200年这一时期达到的巅峰为大约0.04分。公元200年后开始下跌,我为公元300~500年估计的分数为0.03分,此后,由于缺乏任何更清楚的证据,也因为所涉及的数字实在太小,我给直到公元1100年复兴之前所打的分数,都停留在0.02分这个静止的水平上。

再回望公元前100年之前,公元前400~前200年,在爱琴海岸和东地中海的核心地带,信息技术得0.03分,与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早期的0.02分比,有所增长。分数这样微小,精确性和细微差别都谈不上了;我给公元前2200年(阿卡德王朝和乌尔第三王朝等官僚国家兴起)到公元前500年(希腊的民主国家开始扩张)的信息技术打的分数基本上是持平的,表示历史学家经常称之为“抄写识字文化”和“工匠识字文化”(我还要加上“识数文化”)的结合。

说到抄写/工匠识字文化,我指的是有一个人数极少的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大概只占男性人口的1%)完全掌握了文学经典,一个人数稍多一些(大概占男性人口的2%)的官僚精英阶层掌握了记录技术,还有一个较小的工匠群体(也许是1%~2%)能够读和写自己的名字,并且能进行他们的专业所需要的计算。这种抄写/手艺信息技术所得的社会发展分数为0.02分,除了在公元前1200~前1000年的崩溃时期出现了一次中断,各种文字证据都骤然萎缩。在希腊,文字可能完全无用了,在整个东地中海一带,只有非常少的文字资料留存了下来。对那个“黑暗时代”,我打0.01分。

抄写识数文化和识字文化最早的确凿证据,大约于公元前3300年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我给这段时期打0.01分。信息技术在接下来的1 000年中成熟度和应用范围均有所增长,但鉴于社会发展指数中可用的最小增量是0.01分,图6.2中对这段时期只能用平直线标示,直到大约公元前2250年才向上跳跃。早在公元前9000年也有人类符号活动的细微迹象,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书写或算数,但这些痕迹实在太稀少,我仍给它们打零分。

东方识字率

在我能看懂的语言中,对东方识字文化和识数文化的定量分析比对西方的要少得多,图6.2中的平直分数线和表6.2的简略便反映了这一点。我给东方打的分数必然将复杂得多的模式过分简化了,使之像西方的分数图中标绘的一样,充满了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