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不吃白不吃,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

亲爱的唐穿团客人,前面我们说了不少穿越到唐朝的好处,但是单就“过节”而言,穿越到明清以前的中古社会也有些风险。除夕、清明、端午这些节日还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您也比较有思想准备,但是在其他时候,很可能突然一下子冷不丁冒出来个全民狂欢性的节日,别人都在欢天喜地做准备,您却一无所知茫然无措,这样穿越者身份暴露的可能性很大。

比如说吧,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春秋季,您正在家里闲坐打盹儿,当当当,大门被敲响啦,有人给您送了一份“转帖”。

您不知道“转帖”是什么?就是唐朝的通知单啦,不过因为当时纸墨都比较贵,印刷术又还没普及,唐朝人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大量印刷、到处发送转贴。一份通知一般只写一份,在纸尾写全需要通知的所有人名单,送到附近一家。这家人看完了,在纸帖上自己名字旁边做个标记,表示收到通知,然后由他负责送往名单上的另一家……这样按顺序传递,把名单上所有人都通知到,最后这张纸帖还要转回到撰写人手里。

您接过“转帖”,低头看上面写的是啥。 

“座社局席转帖抄 社司转帖右缘年支座社局席 幸请诸公等 帖至 并限今月十日于节如兰若门前取齐 如若于时不到者 罚酒一角 全不到者 罚半瓮 其帖速递相分付 不得停滞 如滞帖者 准条科罚 帖周却付本司 用罚”[注55]后面是一堆人名。

您看不懂这是在说啥?这是在通知您过“社日”的时间和地点呢。要求这个月十号在附近的佛寺门前会合。如果您迟到了,要罚酒一角;如果您干脆一直没去,要罚酒半瓮。这张转帖您看完了赶紧传下一家,不准留在手里太久,如果不及时转帖,按“社司”的规定处罚。帖子转完了交回“社司”,作为处罚依据。

文字这算看懂了,但您知道“社司”和“社日”又是什么吗?

“社日”在中古唐宋以前,一直都是民间最盛大的狂欢节……是是是,我知道,“上元节”是夜间狂欢灯节,“上巳节”是水边狂欢节,“清明节”是野外踏青狂欢节,这又出来个狂欢节,唐朝的狂欢节还真多哈。“社日”可以叫作“乡村狂欢节”,它和农民、土地、耕作、丰收有着极为深厚密切的关系,每年到了这两天(一般是春季的“春社”和秋季的“秋社”),虽然城市里也过节,但有条件的市民文人都愿意往乡村跑,去感受那种如痴如狂的兴奋喜悦气氛。

历代皇帝大臣都动不动把“江山社稷”挂在嘴边,“江山”您当然知道是啥,“社稷”呢?这其实是两种东西,其中“社”指的是土地神,对对,后来演变成了“土地爷、土地奶奶”的那一对,而“稷”是指农作物之神,这两位合称起来,就是“民以食为天、18亿亩耕地红线绝不能动摇、中央一号文件”所代表的重要含义了。

唐代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全国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维系社会运转的最主要产业也是农业。虽然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吧,但是自然村之内的各家各户也需要相互协作,比如灌溉系统怎么建造、维护、使用,牛马等数量有限的耕作大牲畜怎样使用才能发挥最高效率,农忙时集中人力干活,农闲时轮流休息,乃至哪一家婚丧嫁娶、盖房上梁、失火防盗,这都是需要协调互助的。所以各村镇都有乡民们自发成立的负责协调安排这些事的组织,这些组织的管理机构就是“社司”。

您问这些“社司”跟“村长、里正、保甲、村委会”什么的有啥不同?呃,其实都是历代的村民自治组织,人员也很可能重合,不过以“社司”的名义举行管理的活动,目的、范围明确,比如“渠人社”只管建护分配灌溉渠水;“丧葬社”是社员们谁家死了人,别人要帮助办丧事;“女人社”则是只限农村女性参加的互助共事团体。但是,这些活动中影响力最大、社员们也最重视的,就是“社日”了。

您再看一眼手中的“转帖”,记住过社日那天集合的时间地点,然后在纸上自己名字旁边画个圈点,表示已经收到通知,这就穿外衣出门去给下一家送“转帖”吧。走出门您就发现了,虽然离目前规定的“社日”还有几天,但村里已经开始烹猪宰鸡、搬运酒食、裁剪衣饰,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地开始做准备啦。

跟其他节日不同的是,“社日”的具体日期经常变化,大体来说是二月份举行“春社”来祈丰年,八月份举行“秋社”来庆收获。唐朝曾经要求在这两个月的“上戊日”(每月上旬的戊日)来全国统一过节,但官方的规定自己都变来变去,而各地的各社司也会根据自身条件限制来临时决定“社日”日期,所以才需要“转帖”通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