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日请务必参加公款吃喝,品种丰富,料足量多——官府食堂(第2/5页)

有口轻的就会有口重的,您这边嫌胡饼油太大,那边那位客人还嫌胡饼寡淡没味呢!没关系,咱花色齐全、品种丰富,比胡饼更加油腻的也有,那就是“煎饼”。

不是天津老乡用来抹酱裹油条、裹薄脆的那种煎饼。这里说的煎饼比较像油炸大丸子,杂菜和面揉成一团下油锅吱吱煎熟,捞出来放凉以后可以搁在掌心里的。这种食物可以当早餐,但更流行的是当夜宵吃。

您担心这个摊主是用地沟油在炸煎饼?这我可真没法了,您让我去哪儿找食药监局的执法人员来检查哟。不不,这可不是花生油(花生是明朝才从美洲传入我国的),也不是橄榄油,更不是金龙鱼调和油。要不,您这就穿回去算了……

唐朝人吃的油,一大部分是动物脂肪、肥猪肉炼的油啦,羊肉也会出点儿油。炼油的植物主要是大豆和胡麻,也有麻子、红蓝等。

好了,快把买的这一堆食物吃掉,咱要上班了—您最好就在店里吃,打包外带在街上吃的话,如果被御史看到,会认为您“有辱官缄”,一状告上去弄不好你要丢官。

早饭吞完,午餐打算吃点儿啥?—我说您这也太馋了吧?好歹也得先上半天班,再想吃中午饭的事啊。谁告诉您穿越美食团是可以光吃饭不干活的?

而且呢,今天上午去哪里工作,也跟您的午饭地点和内容很有关系哦。

简单地说,只要您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那么在工作日,中午这顿饭都是公家请客,您可以,而且必须跟同僚们一起公款腐败。不过对于京城的官员来说,这顿工作餐有“朝参日廊下食”和“非朝参日公厨堂食”的区别。

朝参日,也就是要进宫上朝参见皇帝的日子,大家都理解吧?唐朝规定三品以下的官员(不含三品)每个月逢一、五日朝参,也就是如果您穿越上身的这位是个七品官,那么每个月的初一、初五、十一、十五、二十一、二十五要上朝。

如果是三品(含三品)以上的大官呢?那是要每月一、五、九日朝参。另外,有一群倒霉蛋……咳,有一群位置比较重要的官员,理论上是每天都得入宫参见皇帝的,这群人是“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他们被称为“常参官”。

好啦,今天是您的朝参日。您呢,最好半夜三点就起床穿衣服。为啥?因为按照规定,您早晨五点半就得进入皇宫大门,否则算迟到哟。上朝迟到,后果会很严重哟。

您知道长安城有多大吧!如果您家里有钱有势,在离皇宫不太远的坊里买了房子,那还好一点儿,三四点钟起床,穿衣服,吃东西出门,等晨鼓敲响,坊门一开,赶紧往皇宫跑。如果没下雨,没下雪,天也不太黑,大概能顺利按时跑到宫门,报名验鱼符[31]打卡上班。

在朝殿里站一上午,听各级各部门领导絮絮唠唠说事儿,好不容易等到日中散朝,您肯定已经又累又饿兼头晕脑涨,只想躺倒了。

唐朝的制度这时候显示出比较人性化的一面,从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每次朝会结束以后,公家都会让上朝的官员们在宫殿飞檐下、廊庑[32]上坐地吃顿饭,这顿饭就叫“廊下食”。

“廊下食”都有什么东西可吃呢?唉,公款备餐,露天明吃,也就四菜一汤这种标准吧,不会简陋寒碜到丢皇帝老儿的脸,但也别奢望山珍海味。反正常参官们的肉食定量是每天三头羊,分到每个人嘴里的羊肉应该不会太多。

不过在日常供应以外,夏季还有防暑降温餐,冬季有烤火餐,各个节日也有加餐。

如果您是在滴水成冰的三九天儿上朝,退朝以后又在西北风嗖嗖的廊下半露天坐地吃饭,那么负责办食的光禄寺会依例给你们端上一碗咕嘟嘟冒泡的热汤饼,其实就跟您早上吃的馎饦是同一类食物,算是高级工作餐。另外冬天的加餐还有黍臛,应该也是一种加了黄米的肉羹,趁热开吃。

如果您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上朝,吃“廊下食”,端上来的会是用凉水拔[33]过的冷面、粉粥,再配一些栗子、桃、梨、石榴、柿子等。

赶上特殊的节日上朝,比如寒食节,会给甜米粥喝;正月初七(人日)和三月初三加赐煎饼;正月十五、三十赐糜糕[34];五月端午赐粽子;七月七赐斫饼;九九重阳节加糕;十月一日加黄米羹……这些都是在日常餐点之外另加的,算是额外福利,您老老实实地跟着同僚们一起叩谢皇恩吧。

像这种吃环境的工作餐,食物好不好倒在其次。有人比较看重其中的荣誉和政治意义,觉得能在皇帝眼皮底下吃顿饭光荣得不行。(拜托,皇帝早走了,你以为人家会坐在里面看着你们吃饭流口水吗?人家也饿啊!)那个写过“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张籍,就曾经为寒食节的“廊下食”赋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