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消费、休闲和摆设 CONSUMPTION, RECREATION, BIBELOTS(第3/13页)

【食品】位于社会顶层的饭食通常并不怎么样,他们吃的东西就像他们的谈话内容一样单调、乏味和毫无新意。科尼里斯·文德比尔特·惠特尼在他的《与一位百万富翁共同生活的一年》中记录了那些让他难忘的饭食,大体如下:蟹肉浓汤、鸡肉火腿饼、莴苣叶沙拉,最后是一个巨大的冰淇淋蛋糕。而这个人有钱到几乎可以吃世界上任何想得出的东西,从大象肉排到浇玫瑰汁、撒小金片的菜,却小心翼翼地满足于这样的晚餐:“真是一餐好吃的晚饭,有炸鸡配青豌豆、沙拉和新烤的蛋糕。”而他的早餐是:“桔子汁、半个西柚、麦片粥、鸡蛋、咸肉和咖啡⑥”。

异国情调,顾名思义就是源于域外的风格,在我们考察中上阶层的时候开始频繁地出现。这种生活情调常见于初到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外州女孩,她们的生活手册就是《纽约客》杂志。作家罗杰·普莱斯这样描述她们在烹饪方面的冒险:

在这个城市⑦住了几个月之后,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一方面感到烦闷,她开始研究吃的学问,想搞个异国情调的特色菜式,如paella,一种地道的咖喱饭,还有法式蛋塔、约克郡布丁、烤牛肉,以致她那不大的厨房都快承受不住了。有男人光临时,她就会为他们露一手特色菜,以搭配烛光和情人带来的葡萄酒。在几次不愿承认的失败之后,她终于放弃了特色菜,又做起了意大利面条,上面浇满了她用汉堡牛肉末和罐装西红柿做的酱汁,再撒上过量的牛至叶。

中上阶层有一个共同的观念,觉得切片包装的面包是不受欢迎的东西,即便有些面包名字古朴动人(如“阿诺德的砖烤炉”或“胡椒岭农场”⑧),可能得到宽恕。“舶来”在这儿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字眼,有时候很多东西只要是舶来品而不是国产货就会备受青睐。于是鹅肝酱、全脂奶酪、葡萄酒、羊肚菌、意大利面大为时兴。但不是所有的外来食物都吃香,比如墨西哥卷饼和意大利匹萨饼,以及做得很平庸的中国菜。眼下日本菜进来了,而中国菜除了川菜以外都开始走下坡路,更不用说墨西哥菜了。被认为无可救药地低俗,且度数过低的葡萄酒和啤酒也属于此列。

另一方面,当我们进入中产阶级和贫民的世界时,吃饭时喝的东西就变成了汽水一类的饮料,比如可口可乐或干姜水、黑树莓果汁或者奶油饮料,再不就是贫民们的钟爱:啤酒,当然都是罐装的。

前面讨论居室装潢时提到中产阶级惧怕意识形态,他们在饮食方面也同样害怕味道强烈、辛辣的食品。这个阶层喜爱的东西平淡无味,而且必须做得很软很烂。在中产阶级的餐桌上如果谁提到大蒜,肯定会让主人不知所措,就连洋葱也用得很少。罐头装的水果比新鲜水果更受欢迎,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罐头水果更甜,二是更平淡无味。食品供应商并非通过想象而是通过经验得知,只要把任何口味的食物做得温和一些就能增加销售量,而用“辛辣”、“强烈”等字眼就会有风险。

再往下一两个等级,“辛辣”又回来了,带有民族风格的食品也开始大行其道,比如波兰腊肠和辣泡菜一类的东西。这恰好是中产阶级回避这类口味的原因,他们坚信这类口味和下层社会、非盎格鲁-撒克逊的外国人、新移民等连在一起。这类人大多可以从他们那毫不含糊的非上流社会饮食口味上辨认出来。不久就会产生整整一代人,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基本上被冰箱食物养大,会认为鱼是一种白色的软乎乎的东西⑨,就像面包一样。

【甜食】冰淇淋,又甜又软,于是成了中产阶级最喜欢的食品。某种你喜爱的冰淇淋一定包含着等级意义。香草冰淇淋被上层所钟爱,巧克力冰淇淋总体说来低于香草,草莓和其他水果味的冰淇淋接近底层。如果你想挖一挖纽约市市长爱德华·考克的阶级背景,不需要去考察其他方面,只须看看他最喜欢的冰淇淋口味:巧克力和黄油杏仁。当电影《邦妮和克莱德》的导演阿瑟·潘想刻画一群由贫民组成的匪徒时,他只须设计一个他们出去买桃子冰淇淋的细节就达到目的了。说到这里,你就可以想象“卡沃”冰淇淋蛋糕会带来多少令人窘迫的等级困境了⑩。

【购物场所】倘若冰淇淋是一个生动的等级指标,在什么地方买冰淇淋和其他食品当然也能说明问题。也有例外,比如我所居住的郊区就很难看到明显的等级信号,上层阶级和一些中上阶层家庭用电话订货,然后由那些嘴上挂着亲切问候的礼貌男人送货上门,然后直接把货物放进厨房的冰箱。十年前,这个地区有六家这样的送货商店,而今只剩下一家(参看第八篇《升与降:贫民化趋势》)。中上阶层中地位偏低的人士和中产阶级则自己上超级市场去把东西买回家,他们常去的超市是A&P,而贫民阶层一般去Acme或Food Fair购买食物,原因是那里的东西稍微便宜一点,肉类低一个档次,更重要的是货架上看不到充满异国情调的舶来品,或任何吓人的外国东西。上层人士更愿意用电话订货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喜欢盛气凌人地颐指气使,而且还乐于通过正确说出进口食品的名字来炫耀自己,比如某些不寻常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