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无人喝彩的国家(第2/2页)

奥地利的连绵山区和北部的波希米亚平原都不能出产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那个所谓的维也纳盆地也是如此。当年,罗马人在这块盆地上建起一座叫做文多博纳的军营,就是今日的维也纳了。著名的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克·奥勒留在抗击北部日耳曼平原的蛮族的多次入侵后,公元180年,他打完最后一战,就在这里一命呜呼,并使这个据点也多少沾上了一些名气。然而这座城直到1000年之后,才初具城镇规模。这主要归功于中世纪的那次人口大迁移,即十字军东征。由于这些梦想到东方圣地发财的人不想受到热那亚和威尼斯船主的敲诈勒索,他们以维也纳为出发地,沿着多瑙河东进,一路打到当初上帝赐予亚伯拉罕的希望之乡。

1276年,维也纳被哈布斯堡家族占领,成为他们一个广袤领地的中心。他们的地盘最后一直扩展到前文提到的各个山脉之间的所有土地。1485年,匈牙利人又夺取了这座城市。土耳其人在1529年和1683年又两次围攻这里。然而,维也纳却能够从每一次战乱中幸存下来。直到18世纪初,它才由于一个政策性错误开始渐渐瓦解。这一政策将公国的每一处领土,不论重要与否,尽数委托给了纯种的日耳曼裔贵族。统治者的权力太大,对于所有人都是异常严峻的考验。那些温和可亲的奥地利骑士也无一幸免地变得更加温和,甚至变得脆弱怯懦起来。

昔日的奥匈帝国,47%的居民是斯拉夫人,只有25%是日耳曼人,其余是匈牙利人(19%),罗马尼亚人(7%),还有大约60万意大利人(1.5%)和大约10万吉卜赛人。这些吉卜赛人主要集中在紧邻匈牙利的地区,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多多少少还受点儿尊重。

君主和贵族们只有自觉自愿地承担起领导责任来才能长治久安,而当他们只要求享受“服务”而不尽责“领导”时,他们的末日就要到了。欧洲的其他君主们正在开始慢慢接受这个教训时,统治奥地利的日耳曼主子们显然没把这些教训放在心上。由于奥地利的军队在抵抗拿破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愤怒的维也纳人民就将那些高贵的公爵男爵们全赶出了城,让他们回到自己的领地中,去过那种单调乏味、与世隔绝的生活。

自此而后,维也纳的地理条件就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了。随着贵族的离去,商人和制造商渐渐崛起。从古代防御工事中解放出来的维也纳迅速地发展成为东部欧洲最重要的商业、科学和艺术中心。

然而,世界大战给了这座城市致命的一击。转瞬之间,它的繁华与荣耀化为灰烬,和几年前它还统治着的那个奥匈帝国已经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了。这个国家前途渺茫,徒有虚名。当法国拒绝将它并入德国时,奥地利人彻底绝望了。

它也可以拿来拍卖,但是谁会要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