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四张面孔(第2/3页)

那一晚,据梅兰芳后来回忆,在他演到赵女金殿装疯的那一段时,看到有人奔进了包厢,对张学良耳语了几句,然后张学良迅速起身离开了包厢。

少帅看来真的是急了。

他回到自己房间后,了解了一圈情况,然后立刻给参谋长荣臻下了一道命令。

此时的沈阳,在关东军开始攻击后,东北边防军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旅长王以哲也不在军营里)命令部队迅速进入阵地。随后,赵镇藩接到了荣臻的电话,在电话里,荣臻传达了张学良刚才从北平发过来的命令——宣称是绝对死命令: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道命令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

“九一八”当晚入侵沈阳的日本士兵,手臂上绑着白色毛巾作为标志

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长官本庄繁命令关东军所有能调动的军队,全部向沈阳进军。驻扎在沈阳各个要塞和机构的东北军全部奉命不战而退,中国军警全部缴械。

9月19日早上7时左右,在“九一八事变”发生9个小时后,东北军一枪不发,沈阳全城陷落。

下面是一组令中国人痛心的数字:东北军全面撤退后,仅沈阳兵工厂,日军就缴获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和野战炮250余门、各种子弹300余万发、炮弹10万发。还有,张学良多年苦心经营,购买来的各种飞机260余架。其他经济损失,高达15亿元以上。

下面还有一组数字,更让人痛心:当时,日本关东军正规军为1万人左右、非正规军1万人、警察3000人,一共23 000人。而当时,作为中国最强的军阀派系,东北军一共有30万人。除了10万人被调进关内,当时在东北地区的军队有20万人。尤其是当时攻击东北军北大营的关东军一共650人左右,而北大营内有东北军12 000人。

日本军队缴获的东北军武器装备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一周的时间里,区区2万名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三省横行,面对不抵抗的东北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了30多个城市。

1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国土,就此沦陷。

1936年,已经被逼入绝境的张学良不惜搞出“西安事变”来证明自己的抗日决心,但在1931年,手握一把好牌的少帅,就这样毫不心疼地把自己老爸张作霖一辈子辛苦打造的基业,轻松败光。

张学良为什么当时选择不抵抗?后来接受华人史学名家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历史”采访时,他给出的原因是:“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1] ,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

当然,那时候也有不少人说,“不抵抗”的罪名,不应该张学良一个人来背。

4

那一晚,蒋介石的脸上神色淡定。

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

9月18日的晚上,蒋介石正在开往江西南昌的“永绥”号军舰上。事变的消息,是蒋介石9月19日军舰抵达湖口后才知道的。

当时,蒋介石立刻给张学良拍去了一封电报:“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正)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拆毁铁路之计划,其借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

从电文可知,蒋介石完全不清楚东北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希望张学良要辟谣“是中国军队拆毁铁路”的说法。

所以,说“九一八事变”是蒋介石下令张学良不抵抗,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蒋介石有没有告诫过张学良“不要冲动”?有,但是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蒋介石当时确实给过张学良明确指示:避免冲突,不要给日本人任何把柄。

只是,张学良把这句话“升华”了。日本人都主动发动进攻了,他却依旧要“避免冲突”——人家还需要你什么把柄吗?

事情发展到9月18日晚上这一地步,其实已经超出蒋介石的控制了。

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虽然宣布“易帜”归顺中央,但东北的军事、经济、政治均高度自治,蒋介石最多只能有个“建议权”。这一点,从1931年12月锦州的丢失就能看得出来——12月,日军主力开始围攻东北的锦州,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多次致电张学良,于公于私,都希望他能积极防守,但张学良最终选择了撤退。

所以,张学良晚年在自己的口述历史中也承认得很坦诚:“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