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能臣之路(第3/4页)

曹操到地方上执政也是很严厉的,据说是给曹操的调令一下,比方说把曹操调到去当济南相,当地大大小小的权贵闻风遁逃啊,说曹操来了我们在这个地方还能呆啊?窜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小报告一封一封地送达御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状。这个时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场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觉到大汉王朝已江河日下,这个政权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灾。之所以没有惹出杀身之祸来,是因为他有曹嵩这个大后台,他的父亲官居太尉,也就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权贵还不敢把他怎么样。但是长此以往,是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谢绝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这次是任命他做两千石,级别两千石的东郡太守,曹操辞掉了这个任务,借口自己有病,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闭门读书,闲暇的时候打打猎来娱乐自己。但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他仍然关心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轻的曹操的确是个“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拥有实权的洛阳北部尉,还是做虚职的议郎,曹操都尽职尽责。然而当时权归当道,使他空有以腔报国热情却难以施展,最终曹操托病辞官。曹操难道不想做能臣了吗?做能臣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实际上呢,年轻的曹操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做一个能臣是要有条件的,什么条件呢?第一,要看时世,只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乱世,那恐怕就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呢,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乱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连孔子都说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什么叫愚呢,就是装傻,比装疯含蓄一点;第三要看人主,就是这个皇帝是个昏君呢还是个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个好的政局,那你还要看皇帝的心情和兴趣。比方说汉文帝,那不是昏君,汉文帝的时代也是西汉王朝最好的时代,号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也非常欣赏贾谊这个人,应该说是贾谊做能臣的条件都具备了,但是怎么样了最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还是不用他,最后把他打发到长沙,害得贾谊终日以泪洗面哭死在那里。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条件的,而曹操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具备这个条件。

曹操出仕的时候,还不能算是乱世,但已经是乱世的前夜。曹操这个出仕是在汉灵帝时期,而灵帝和桓帝,和他的叔叔桓帝,这两朝是政治最黑暗腐败的代名词,一提起最坏的时代:桓、灵两朝。所以诸葛亮最后的《出师表》不是说嘛,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那么灵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的兴趣在哪里,他的兴趣不在国家大事,在文学艺术,据说灵帝辞赋是写得很好的,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设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这个你是皇帝啊,你要管的是天下的兴亡,不是上下水,那么朝政交给谁呢?两拨人:外戚、宦官。而且这个灵帝他因为要做这么多事情,他要有钱,钱从哪里来,卖官。灵帝朝是卖官的,而且明码实价、公开招标。价钱大概是级别一石是一万,比方说你要买一个四百石的副县级的官做,四百万;你要买一个两千石的正部级的官做,两千万;如果你想位列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再加一千万,明码实价。这是公开买卖,如果朝廷的正式任命也要交钱,不过可以只交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可以讲价。

当时有一个叫司马直的人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委任状一到,朝廷就伸手,拿钱来。司马直说,我哪儿有钱,我是个清官。朝廷说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你交。司马直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行?朝廷说那不行,你不能辞官啊!司马直没有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实在是祸国殃民,是亡国的象征!

但是司马直我们现在看来是白死了,因为司马直死了以后朝廷卖官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钱买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过一把三公的瘾,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崔烈的。崔烈也是个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当了郡守,当了九卿,但是他总觉得我们崔家该出个三公。正好这个时候皇帝的一个保姆姓程,路程的程,程夫人跑来跟崔烈说,哎,我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崔烈说,优惠价是多少。五折。崔烈想这五折还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钱。交了以后,哎果然皇帝就开会,正式宣布任命崔烈为司徒。话说完了以后,你看皇帝昏到了什么程度,他说哎呀,你这才交了一半的钱啊,这个帝国做了一次赔本的买卖。他这个话音刚落<?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程夫人不干了,程夫人马上跳出来说,崔大人是个好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嘛。公卿哗然,说你这个崔烈靠女人弄个官来你还不如花钱买呢你,更没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