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混血王朝 异类帝国(第2/2页)

这就恐怕只能叫混血王朝(Dynasties of Hybrid)。[9]

混血王朝的建立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我们知道,华夏民族的传统观念,历来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而混血之后,究竟谁“非我族类”便很难说清,原本就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更不会去刻意区分。再加上唐太宗志向高远气度恢宏,一种新的民族政策便在贞观年间诞生。

政策虽新,伎俩却是老的,即恩威并施。只不过,汉武帝更喜欢诉诸武力,唐太宗则尽可能施惠施恩。比方说,下嫁公主宗女,开放边境贸易,招募外族豪酋到朝廷任职,鼓励戎狄子弟到中国留学。而且,对外族人在任命、赏罚、安置和抚恤诸方面,都与大唐子民一视同仁。

但,最重要的还是羁縻(读如基迷)。

什么是羁縻?羁是马笼头,縻是牛缰绳,羁縻其实就是放风筝。具体做法,是在归属了大唐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地方行政单位,大的叫都督府,中的叫州,小的叫县,分别叫羁縻府、羁縻州、羁縻县,简称羁縻州。府的都督和州的刺史,则由当地原来的那些可汗或酋长担任。[10]

不过,接受了帝国任命的豪酋必须放弃可汗称号,羁縻州之上也还要再设由汉人任长官的都护府,代表帝国中央行使主权。这就等于把周边大大小小的汗国和部落,统统变成了大唐的郡县,山大王般的异族首领们能愿意吗?

愿意。因为这一政策,是在东突厥战败后大规模普遍实行的。而且,与普通州县不同,羁縻州的长官可以世袭。原来的部众仍然由他们统治,所收赋税也原则上自行支配,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更是一如既往,大唐反倒还要负责保证其安全。这对于战败国和附庸国,已是很开明的专制。[11]

开明总比残暴好,羁縻政策也大获成功。这是很能让唐太宗志得意满的。贞观二十一年(647)五月,他在翠微殿发表讲话,内容之一就是:贵中华贱夷狄由来已久,只有朕爱之如一,因此各族人民都视朕为父母。[12]

这倒不完全是太宗皇帝自吹自擂,心悦诚服称其为“华夷父母”者确实大有人在。毕竟,李世民的祖母、母亲和妻子都不是汉人,他的“爱之如一”也未必就是虚情假意和政治谋略,尽管一团和气的背后难免刀光剑影。[13]

但,民族团结的局面毕竟形成,文化交流的通道也已经打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唐注定将会异彩纷呈。

那就先看西北。

[1]关于李彦升、尉迟敬德、安禄山的民族问题,系据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2]康国和安国,在《魏书》和《隋书》的《西域传》都有记载,《隋书·西域传》并称安国国王姓昭氏武,与康国国王同族。但安波至是否安国的王族之后,尚不能确定。亦请参看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3]如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即称独孤信家族为汉化的匈奴氏族,樊树志《国史十六讲》则称该家族为突厥望族,但一般都主张其族别为鲜卑。其来历,《周书·独孤信传》有简单介绍。

[4]见《周书·独孤信传》。

[5]见《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6]见《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

[7]见《旧唐书》之《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8]渗透王朝和征服王朝,是美国德裔历史学家魏特夫(Wittfogel)和中国学者冯家升合著之《中国社会史:辽》一书导言提出的概念(该导言有中译本),在欧美和日本影响很大。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注80。

[9]混血王朝是本书提出的概念,也有历史学家称之为“二元帝国”,请参看雷海宗《国史纲要》。

[10]羁縻作为一种统治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惠王灭巴国后,仍以巴氏为蛮夷君主,但成为制度是在唐。最早是贞观三年以南蛮东谢酋长为应州刺史,南谢酋长为庄州刺史,不过真正产生影响是贞观四年为战败的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

[11]据统计,唐代设置的羁縻州多达856个,远远超过只有358个的普通州,可见此项政策之重要。请参看气贺泽保规《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12]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13]称唐太宗为“华夷父母”的是铁勒部的一个豪酋,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