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重归一统(第2/2页)

从开创了南北朝时代的那一年(439)起,北魏就是中国北方的主人。此后,他们又在那里维持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的统一。这无疑要归功于三个人:建立帝国的拓跋珪,开创北朝的拓跋焘,迁都洛阳的拓跋宏。

可惜迁都洛阳五年后(499),拓跋宏就去世了。他的后继者跟不上他的理想和思路,也把握不了未来的历史走向,更无法掌控改革后的政局。结果,宫廷政变和政治阴谋延绵了三十年。终于,在梁武帝第一次舍身同泰寺的第二年(528),北魏大乱。然后,是分裂。

分裂后的北魏变成了东魏(534)和西魏(535)。两魏表面上都由拓跋后裔继承,实际上东魏的掌权者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西魏则由汉化的鲜卑人宇文泰控制。正因为大权其实旁落,所以禅让形式的政变还会发生。最后,东魏变成了北齐(550),西魏变成了北周(557)。

也就在这一年,南梁变成了陈。

齐、周、陈,三国鼎立。

三国当中,北周地盘最大,能量最小——武装力量比北齐弱,政治地位不如陈,文化更是相对落后。然而最后胜出的却是北周。公元577年,北齐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被攻陷,北周重新统一了中国北方。就连陈宣帝从北齐手里夺回的江北诸郡,也被他们夺走。

天下,眼看就是北周的了。

可惜灭亡北齐才一年半,壮志未酬的周武帝就一病不起,享年三十六岁。失去了灵魂的北周立即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直到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13]

我们知道,他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是鲜卑化的汉人,鲜卑姓普六茹,鲜卑名那罗延(意为金刚不坏),爵位隋国公。不过,当这位普六茹·那罗延由隋公晋升为隋王,并改回到他的汉族名字杨坚时,又一出禅让的好戏就上演了,北周也变成了隋。完全统一中国的使命当然也由隋来承担。

于是,四百年的历史就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后再次大分裂,这就是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14]

奇怪!四百年分裂动荡之后,为什么会重归一统?

统一的进程,为什么是从北到南?

在此之前,北方为什么还要再分裂一次?

从未分裂过的南方,为什么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最后实现统一的,为什么只能是鲜卑化的汉人?

这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1]见《南史·陈本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2]这两路大军是:贺若弼渡江攻下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渡江攻下姑孰(今安徽当涂),分兵夹击建康。

[3]以上见《陈书·后主纪》、《南史·陈本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4]见《陈书·后主纪》、《南史·陈本纪下》、《隋书·高颎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

[5]秦始皇灭齐,在公元前221年;董卓入京,在公元189年;隋文帝灭陈,在公元589年;朱全忠灭唐,在公元907年。

[6]请参看范文澜《中国通史》。

[7]公元573年,陈宣帝伐北齐,江北诸郡次第克复。579年,北周攻克寿阳,又尽收陈江北之地。

[8]见《南史·陈本纪下》。

[9]见《隋书·高祖纪下》、《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10]见《南史·孔范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

[11]此曲也叫《后庭花》,传为陈叔宝填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另《旧唐书·音乐志》称:“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亦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见《南史·陈本纪下》。

[13]北周武帝宇文邕攻陷邺城是在建德六年(577)正月,去世是在建德七年(578)六月。

[14]通向再统一的道路几乎重现了秦的轨迹,这是樊树志先生的观点。请参看樊树志《国史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