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青铜器中凝结的精神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所谓青铜时代的说法,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青铜工具和兵器的历史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大致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前后持续一千五百多年时间,也就是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在这一时代里,中国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大量出土的青铜器物,不仅有丰富的政治和宗教内涵,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神秘的礼器:大盂鼎

大盂鼎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它是西周康王时期的作品,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这是一件祭祀所用的鼎器,鼎呈圆形,立耳,深腹,三足。鼎高一米多,体量巨大,体现出那个时代鼎器威严端庄、浑穆凝重的特点。

商周时期,握有权力的人,热衷于铸造庄严巨大的青铜器,将它作为国家的礼器、权力的象征。那时常常将青铜器和权威等同起来,一个当权者,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威,常常要给臣子门派送青铜器,所以,青铜器又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大盂鼎   西周

大盂鼎也是如此,内侧的铭文正说明这一点。这里一共有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见。内容是周康王告诫要出征的将领盂,让他记住商代灭亡的鉴戒,尤其告诫他不要酗酒。鼎在这里明显起到了传递权威的作用。

正因为把青铜器作为国家礼器和权威象征,所以在制作上,力求端正、庄严、肃穆,体现出不可抗拒的威权。人们一接触大盂鼎,就可感受到它巨大体量所体现出的威严感,那种不可违逆的气度。

商代青铜器,为了追求庄严而过于方正,而大盂鼎在浑穆庄严之外,又多了圆润流畅、典雅秀美的特点,使人感到一种妩媚,这是历来人们谈到它时所交口称誉的。

大盂鼎器的口沿下和三只足上都有纹饰,这是一种兽面纹,又称饕餮纹。纹饰只有面部,没有身体,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这种纹饰在商周青铜器中非常普遍,是传说中一种怪兽的面形,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嘴,十分贪吃,它是贪欲的象征。但为什么将如此凶猛且又贪婪的形象作为青铜礼器的代表性纹饰?现在虽然尚不能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以凶制凶,辟除邪恶,二是强调统治者不可抗拒的权威。

飞旋的精神: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是中国上古青铜艺术的杰作,以其造型独特、制作精工而享有盛誉,被视为春秋中后期中国青铜艺术的代表。莲鹤方壶为一对,二壶体态相似。

这对青铜宝器一改西周之前青铜器的浑穆风格,轻盈而秀美,优雅中不乏亲切。雕刻也非常精工,线条流畅,在繁复的造型中,又不失简淡。壶呈扁方形,体态修长,清秀而雅致。

伯各卣   西周早期

方壶的颈部稍细,四面雕有龙兽。壶的腹部以下,略鼓起,四个角落都刻有一神兽,而圈足下则有两只怪兽,托起方壶。壶盖作莲花形,立雕双层莲瓣,向四周绽放,烘托出全壶的中心,那只翘首展翅的仙鹤。

这只鹤带着整个方壶作飞动之态。鼎的笨重与鹤的轻盈,鼎全身奇诡的花纹与鹤的清新俊逸,构成了奇妙的关系。壶身力重而下沉,体积很大,而雕刻者力求展示向上飞旋的态势。

莲鹤方壶   春秋

观察它的细部雕刻,似乎整个鼎器都插上了翅膀。壶上纤纤的仙鹤踌躇满志,跃跃欲飞;底座的两只怪兽,身体弯曲,长长的尾巴蜷曲而抖动,将方壶凌空托起;颈部的飞龙和腹部下雕刻的小龙,一个个都作游移攀缘之态;壶身的一些不知名的怪兽,顶端分叉,肩膀处生有翅膀,长尾上卷,如同要飞到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莲花花瓣作绽开之态,既有烘托飞鹤之意,又有一种张势,如一片天上的祥云,它是带动画面飞旋的根本因素。

西周之前的鼎器多强调其沉稳和凝重,即所谓“鼎重”,而这对宝物却突破了这一传统范式,显得轻盈而灵动,反映了展翅欲飞的时代精神。

这件作品的青铜雕刻技术也受到广泛称道。它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等多种雕刻方法,如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从方壶的焊接工艺看,它通过在模型中预制零件,再与整体合铸,将这一在商代就已出现的工艺推向了更成熟的境地。如壶盖的莲鹤铸在一块平板上,可以单独取下。二十片莲花瓣先行预铸,再与盖的主体铸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