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到剧组砸场子(第3/4页)

李凡道:“那得罪了啊,首先,阿房宫这个有问题,秦始皇住的是咸阳宫。”

“不是阿房宫?”

“不是,而且项羽火烧的也是咸阳宫,当时阿房宫可能根本就没建成,估计也就打个地基。”

所有人闻言浑身震得一颤,包括顾亚婷在内。大家心道净胡扯,阿房宫历史传了2000多年,这是铁证如山的,虽然你把教材中的《后出师表》都弄出来一个“疑”字,可这个你能推翻?

况且唐代大诗人杜牧写出了壮美的《阿房宫赋》,更是人尽皆知!

李凡没法跟他们详细解释,因为在前世,02年的时候,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开始挖掘阿房宫遗址,得出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的推论。

06年,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而《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火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并未提及阿房宫,应该是咸阳宫。

不过,这是前世2000年后考古的重大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论,可这个时空没有挖掘阿房宫啊!

这就好比考据古文《尚书》是伪书的时候,李凡啰里啰嗦罗列了一堆论据,就是不敢提“清华简”,因为这个时空尚未发现清华简的迹象。

前世,“清华简”由赵国伟在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大学,这是一批战国中晚期时的竹简,经过研究,直接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是伪造的。

哎,作为先知者,有时候也很无奈。

见众人全是疑惑的眼神,李凡也不再解释,这个跟他们也解释不清楚,他拉了拉顾亚婷道:“你再说说吧。”

“我?”顾亚婷疑惑地指了指自己。

“对,没事儿,明天有教授也会来进行艺术指导的,咱说错了也没事儿,还有大教授呢。”

赵导点了点头:“孩子,没事儿,你们这是帮我们少犯错误呢。”

“那好,诗诗姐台词里有‘哀家’一词,这个不对,历史上皇后们没有这么称呼自己的,这个仅在戏曲、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出现,完全是今人臆造出来的。而且这个哀家是死了丈夫后的自称。”

众人也不知道对不对,只好支着耳朵听着。

顾亚婷说罢,看了一眼李凡,意思是到你班儿了。

李凡指了指一名演员的衣服,道:“这位大哥的衣服错了,把汉服穿成了‘左衽’。汉服的一大特点是‘右衽’,‘右衽’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之一。

何为‘右衽’?就是左前襟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在里面,左衽正好相反。各位大哥,你们这批服装中,有一小半错了,变成了‘左衽’。

而且,这个不能错啊,你们知道将汉服穿成左衽意味着什么么?”

“什么?”

“不知道啊!”

李凡道:“意味着死人!死者穿左衽,和右衽相对,以表阴阳相隔!或者,古代少数民族也穿左衽!”

演员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这衣服穿的,直接穿进棺材了。

男二号直接扒了衣服:“太晦气了,怎么服化道部门一点儿常识都没有?”

阿良领着李凡等人又走向了“厨房”,这里是《大秦厨娘》的重点拍摄地,比较关键。

李凡碰了一下顾亚婷,“你再说说吧。”

顾亚婷道:“秦朝时候没有辣椒,辣椒是明末清初时传入我国的,至于西红柿就更不用说了,明朝传到国内的。”

李凡补充道:“西红柿和辣椒一样,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的舶来品。明朝传入我国后,开始时候西红柿还只作为观赏植物,直到晚清光绪时期才开始食用。这个常识错误太不应该,太明显了。”

其实西红柿的起源在前世还有另一个说法,经过考古发现,西汉古墓里发现了西红柿的种子。不过这个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赵导听李凡这么一说,直接伸手将辣椒和西红柿捡了出来,丢了出去。

李凡心想:浪费!

李凡又指了指一碗面条,道:“这个错了,秦汉时没有面条,当时人们还是把粮食煮成饭或粥吃的,几乎不吃面食。最早的面条其实就是面汤,也叫汤饼,汉时就出现了,而我们现在的条状面条直到北宋时才出现。”

顾亚婷:“这个发簪错了……”

李凡:“这个木屐错了……”

顾亚婷:“……”

李凡:“……”

……

把众人听得啊,一个个眼睛直勾勾的,这错了,那错了,那到底哪儿是正确的?

见众人陷入沉默,李凡和顾亚婷相视一眼,彼此眼神交流,两个人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说得太多了?

赵导指了指各种蔬菜,问道:“那两位说说,这些菜中,哪些是先秦时有的。这是我们女三号的一场重头戏,要用素菜做出一道极品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