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晨华大学的邀请函

第二天。

潇潇、蔡咏、一剪梅等文化学者纷纷发表微博,力挺李凡《《后出师表》考据研究》一文。

肖老、郑勇等人的微博则主要阐述《诗词论》的卓越贡献。

这其中就有说道了,为什么肖老、郑勇等人单单谈论了《诗词论》一文呢?而对《《后出师表》考据研究》只字不提?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对后者是持有保留意见的。他们虽然认为李凡所言有理有据,但是要想推翻李凡的论据也不是不可能,也可以一条一条地予以辩驳。

这就是考据学,考证古人的东西是最难的。关于一件事情的真伪,学术界基本上不会有统一的答案。

打个比方,或者今天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某失传古书毁于战争,而且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可突然间,盗墓贼挖了一个墓,把古书挖出来了,原来是陪葬品。结果证明不仅仅今人错了,连古代某史官都错了。

所以说,想要对古代有争议的事情一锤定音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你穿越回古代看一眼,但能不能再穿越回来向大家解释这其中的真相就两说喽。

但肖老等人与李凡交好,李凡此时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呢,不公开支持一下明显不够意思,可说点什么呢,大家一想,《诗词论》没什么争议啊,这绝对是极其重要的诗词理论贡献,那咱就谈谈这个吧,也表达出了对李凡才华的高度认可。

这短短的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还出现了一个值得思量的事情,就是公开对《《后出师表》考据研究》发表看法的,除了晨华京大两所高校的一些教授外,其他学校的教授或者著名学者基本上默不作声。

毕竟这些人爱惜羽毛,不轻易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万一打脸了呢,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

各路教授以及各大学者们公开发声的少之又少,但是,网络上却冒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或学者,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微博简介里全是各种头衔,这让广大网友大呼看不懂。

“诶,说李凡胡扯的这位大作家,你谁啊?你的大作能让我们拜读一下么?”

“诶呦,还著名导演?你丫不是混快手的么?”

“哇塞,世界青年作家联合会副主席?有这个组织么,怎么没听过?”

……

妈的,一帮蹭热度的。

而真正的那些大作家大学者基本上不会在这个时候公开发声(与李凡交好的人除外),他们都默默捧着李凡的稿子在那研究呢,各个眼睛都不愿意眨一下。

文章发表刚刚一天多的时间,第二天早晨,基本上挺李派和倒李派旗鼓相当了,谁也不服谁,辩得难解难分。这与昨日完全一边倒的风头判若云泥。

但不管两边怎么辩论,其中有一点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了,就是:不论李凡说得是不是完全正确,但,李凡的学术水平是没有任何异议的,李凡的文章也绝对不是瞎胡扯的,而是通过一条条论据来进行阐述的,阐述的结果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

但至于分歧,那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了,只不过是思考角度的不同而已。

经过各路BOSS的支持后,李凡的考据虽然仍然有无数质疑,但学术水平基本上已经征服所有网民了。

……

早晨,京大校园莫名湖畔。

记者:“崔院长,现在网络上热议的《后出师表》作者的归属问题,您能给我们分析分析么?”

崔勇年颇显自豪地道:“这个该分析的都在我校《博雅杯》优秀学生李凡的那篇文章中分析了,我没有什么可补充的。”

记者:“那您能谈谈李凡这个学生么?”

崔勇年道:“李凡在我校表现极其出色,特别突出,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修养品质,都是毫无疑问的出类拔萃……”

记者:“我们之前也采访了一部分学者,他们对李凡的观点并不能完全同意啊,这您怎么看呢?”

崔勇年严肃地道:“关于《后出师表》真伪的研究,基本上会一直是个谜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言之有据则可,绝不存在谁一定是正确的。千百年前的事情,谁敢打包票?”

记者:“那既然永远是个谜团,还有考据的必要么?”

崔勇年老腰一挺:“当然有必要!就像我校李凡说的那样,学者们要有勇于挑战的精神……”

瞧瞧,崔院长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基本上一直把“我校《博雅杯》优秀学生李凡”这一句话挂在嘴边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就是向晨华大学宣誓主权,告诉他们这天才是我们学校的了,别打主意了啊,赶快换个人吧。

但李凡又只是参加了京大主办的《博雅杯》而已,根本还不是京大一份子,所以,崔院长拐了一个弯儿,说“我校《博雅杯》优秀学生李凡”,这么一说就非常巧妙地拉进了和李凡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没有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