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超级大坑!

赵泽君想了想,说:“市长,我是个商人,在商言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相互促进的事。”

白市长点头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只说:“经济发展也不是均衡的,政策、基础设置、历史遗留等等资源不同,发展中就存在了不平衡性。比如说吧,国家有好几个新区,可为什么浦东新区发展得最好呢?因为沪市在几十年前,本世纪初,就是东方的巴黎,金融之都;东北的重工业强,某种程度上,也要感谢军阀张作霖打下的好底子。”

看了看赵泽君,“再说我们市吧,南屏工业区,成立了一年,就有了一个大工业区的雏形,发展速度远超其他,为什么呢。也是因为市里给了政策。”

“白市长,我们企业非常感谢市里的帮助、扶植和指导,一定会尽可能的,回报社会,回报市里。”

赵总脑子飞快的转动着,这位市长大人把自己叫来,绕了个圈,最后说到南屏,说到南屏工业区之所以能发展,是市里,实际上是他本人一手推行的好政策,到底是什么意思?

“嗯。”白市长点点头:“有的地方发展得快,但是有的地区,非但没有从过往的经历中获益,反而受到历史问题的拖累,迟迟发展不起来,成了一个老大难,巨大的包袱。”

“白市长您是说?”赵泽君有点明白他的意思了。

“就比如东源县吧,你应该知道吧?”白市长微笑着看着赵泽君。

赵泽君心里一跳。

东源县他当然知道,建武市下属的几个县内,最大,也是最穷的一个县,全省为数不多的几个贫困县之一。

难怪白市长说什么‘巨大的包袱’,可不是嘛,堂堂的副省级城市,下属居然有个贫困县,在这个以GDP为重要考核标准的年代里,绝对是建武市最大的一个拖油瓶。

还不光是GDP问题,东源县的环境问题,民生问题也非常的严重。

正如白市长所言,这是历史发展导致的。

要是时间朝前推移半个世纪,甚至是20年,东源县都能算得上是苏南省乃至全国比较富裕的县。

因为这地方产煤!

从建国初期,东源县就是苏南省比较大的煤矿区之一,苏南省几家大型国有能源公司,早期就是建立在东源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连建武市早期发展,都有东源县的巨大贡献。

可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东源县的矿藏开始枯竭,90年代初期,东源县彻底挖不出煤了。

县里的大多都是煤矿职工子弟,一开始还有国企支撑着。渐渐的,几家国企大批倒闭,或者被收购,东源县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值得一提的是,收购这些国企资产的企业中,就包括老牛的德源和王炎的华阳公司等后来的私企煤矿大户。

矿区的破败,导致了大批当地人失业,人口外流,更可怕的是,由于小半个世纪的过度开采,东源县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坍塌、矿坑,连不算大的县城里,都有不少塌下去的坑洞,总之环境被破坏得非常严重。

以至于在后来的十几年里,东源县根本没办法发展其他产业,经济一直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趋势,人员组成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公共管理非常的混乱。

建武市每一届领导都为东源县操碎了心,也伤透了心,一开始还想着投入资金治理,可很快发现,根本无从下手。

别的就不说了,满地的坑总得先填起来吧,否则连路都没法修。

问题是,那些天坑那可不是一个两个,数都数不清,小的几十上百平方,大的能有好几百亩。

光是填坑,一届政府不吃不喝把所有财政收入都砸下去都不够。

到了90年代后期,东源县人口原来越少,人口少了,对于各项经济指标的拖累相对轻了一些,东源人出门打工,好歹还能提供点劳动力资源。

建武市的领导也就不对东源县抱任何希望了,转而改变了策略:既然没法治理,干脆釜底抽薪,把东源县从建武市分离出去,丢掉这个大包袱。

包袱不是你想丢,想丢就能丢。

当初东源县产煤的时候,建武市得了那么多好处,你关门发大财,现在穷了,就想让其他城市来背黑锅?

门都没有!谁都不肯当这个接盘侠。

对于省里而言,也无关大局,东源县这个大包袱,再怎么丢,还是丢到苏南省头上。

地理位置在那摆着在,东源县不隶属建武市,也得隶属在苏南省其他城市,总不可能划分到其他省去吧。

那么丢不丢这个包袱,对于全省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基本没有任何改变。

相反,如果放在全省最强的城市建武市下面,凭借建武市的实力,多多少少还能拉东源县一把,放在其他城市下面,只能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