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帝崩(第2/3页)

三爷很悲愤告诉柳淳,锦衣卫出了叛徒了!而且三爷还怀疑一个人——唐韵!

说到底,他是文官出身,又栽在了柳淳手里,弄得不人不鬼,他心中有怒气,想要报复,也说得过去。

柳淳对老爹的判断,并不完全认可,不过有一点却是必须的,那就是有备无患!

柳淳思前想后,他给凤阳的汤和和冯胜去了信。

蓝玉年富力强,老朱未必放心,可是这俩老的还可以使用,尤其是汤和,更是深得朱元璋信任。

老爷子也七十多了,就算请他陪着朱元璋,战斗到最后一刻吧!

除此之外,柳淳还给徐增寿送了一封信,让他也注意着朝局变化……再有,柳淳给张定边也送了一封信。

虽然此老比谁年纪都大,但是身体倍棒,又是曾经的貔貅卫,正好让他也行动起来……柳淳不在官场,不能直接出力,就只能靠着间接的方法,帮着老朱分忧,尽量减轻压力。

从洪武三十年的最后两个月,到洪武三十一年的头两个月……整个京城,所有的官员,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洗牌。

首先是礼部……老朱将站在朱允炆一边的任亨泰换掉,随后推了左侍郎陈迪接掌尚书,陈迪刚上来,老朱又以疏漏罢了陈迪的官职,任命郑沂出任礼部尚书。

丢到了大宗伯,东宫这边终于冷静了,貌似朱允炆的一跪,并没有逆转乾坤啊!相反,天子的手更直接了!

下一步就是户部,这可是大明的钱袋子。

之前户部尚书郁新追查王弼一案,给了东宫沉重一击,后来他遭到了言官的疯狂弹劾,不得已外调担任布政使。

本以为户部到手了,可就在这时候,老朱又从外面调了一个人进来,此人名叫王钝,相对而言,也是一名循吏,虽然和东宫有些往来,但并不密切,属于墙头草的那种,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的。

至于最激烈的搏杀,则是出现在了都察院!

没错!

言官这部分,权力的确太大了。

原来的左都御史杨靖被塞到了工部,接着是练子宁署理都察院,可因为麒麟一案,练子宁被干掉,袁泰继任,没有俩月,换成了曹铭,曹铭之后,则是严震直,此人不是进士出身,也不是监生,他本来是粮长!

因为每年运送万石粮食进入太仓,干得又快又好,被老朱提拔为官,多年来,升到了左都御史的位置,算起来也挺传奇的。

他是粮长出身,按理说他应该反对变法才对……可恰恰相反,正因为深知粮长制的弊端,严震直多次以自身的经历,支持变法,因此他也属于广义上的变法派。

吏部,户部,礼部,都察院……对了,老朱还让刘三吾兼任翰林学士,又把翰林院交给了这边……

如果是这些只是换了个当头的,下面还有一大堆的臣子,东宫的爪牙依旧锋利,但接下来的一道任命,却让人目瞪口呆。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正月十五,请信国公汤和进宫,俩老头一起吃了元宵,聊了半夜,转过天,正式办公。

朱元璋第一道旨意,就是让汤和坐镇五军都督府!

兵权的交替也在开始了……

这几个月来,朱元璋不停地调动官员,观察老朱的手法,就可以发现,朱元璋不再是以杀人为主,他已经不需要威慑百官了,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易储铺路……更换一个储君,关系到无数人的荣华富贵,身家性命,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历史上多少明君大帝,在储君这块都遇到了麻烦……汉武帝,唐太宗不都是如此吗!相比之下,老朱的动作已经够快了。

如今东宫的羽翼已经所剩不多了……下一步,朱元璋已经打算好了,那就是对朱允炆的几个师父下手,这帮家伙多年来,兴风作浪,没干什么好事情,该算账了!

就在朱元璋琢磨着如何最后一网打尽,彻底完成易储的时候,送来了今年恩科的录取名单,一共五十一人。朱元璋强打精神看了下去……从洪武三十年开始,陆续有柳淳的门下参加科举,他们论起文采飞扬,不及传统的士子,但是这帮人写策论言之有物,朴实无华,很受朱元璋喜欢,去年就有二十几人,进入了官场。

老朱额外又加了一届恩科……想要多网罗一些支持变法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朝堂的力量对比……

朱元璋很快就皱眉头了,这五十多人,全是南方士子不说,竟然连一个柳学门下都没有,要知道柳淳这些年可是培养了一大批很不错的学生,上一次会试,拿到了几十名进士,全国都为之轰动,许多更优秀的学子,争相进入鸡鸣山学堂。

包括老朱听说过的,几个不错的柳学门徒,竟然没有上榜!

愤怒的朱元璋,厉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