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抢先出招(第2/2页)

珀西耸耸肩,“如果我之前打听的消息没错的话,他们这次推出的作品应该是和卢旺达有关的作品。”也就是“卢旺达饭店”,“所以,估计他们希望复制‘辛德勒的名单’式的奇迹吧。”

虽然卢旺达大屠杀已经过去十年了,但是在2001年的九一一事件之后,一名叫做保罗·卢斯赛伯吉纳(Paul Rusesabagina)的人进入了公众视线,他在那场屠杀之中,解救了近一千名无助的难民,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之后,让人们重新回忆起了那段灾难历史——那是自二战结束一来,最惨烈的一次种族清洗事件。而后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卢旺达以及非洲其他地区的战火也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这一切听起来十分耳熟——让人忍不住就回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的筹备过程,几乎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而卢斯赛伯吉纳的事迹也与辛德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卢旺达饭店”开机之后,就有媒体以“非洲辛德勒”为标题报道了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事迹。西洋镜影业的算盘堪称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选择这样敏感的题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们是不会失败的,即使作品的成品质量糟糕透顶,影评人也不会破口大骂,因为这是敏感话题,没有人愿意随意妄言,一不小心就踩到地雷了。种族题材、心智障碍题材、人道救援题材等等,具有道德正确性、政治正确性指标的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即使惨败也不会太难看,最多就是被颁奖季的诸多作品淹没而已。但,一旦成品质量达到了平均水准,那么作品就率先抢占了道德制高点。

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比如说2014年的“塞尔玛游行”和“美国狙击手”,2013年的“为奴十二年”,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和“猎杀本拉登”、2010年的“拆弹部队”。不是说这些作品质量不好,恰恰相反,而是强调,这些作品的质量达到了平均水准——甚至高于平均水准之后,道德制高点的强大声势将会让他们在颁奖季的拉票声之中占据绝对有利地位。

“非洲辛德勒”,这样的关键词抛出来,西洋镜影业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也是他们对“卢旺达饭店”报以如此强大自信的根本原因。

“‘辛德勒的名单’?”阿尔伯特嘲讽地勾了勾嘴角,“他们以为谁都可以成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

这句话珀西倒是无法反驳。

一直坐在旁边沉默不语的纽顿,突然就抬起头,“导演是谁?”

珀西认真回忆了一下,“特瑞·乔治(Terry George)。”编剧出身的特瑞在十年职业生涯里,奉献了“因父之名”、“因爱之名”、“赤子雄心”等作品,其中编剧处女作“因父之名”可谓是一鸣惊人,赢得了当年奥斯卡七项提名,涉及了最佳女主角之外的所有主要部门。

纽顿点了点头,“特瑞·乔治不是吉姆·谢里丹(Jim Sheridan)。”吉姆是“因父之名”的导演。说完之后,就放心地低下头,继续享受着自己手里的香烟了。这一句话却是惹得阿尔伯特和伊森都哧哧地轻笑了起来,就连珀西也不由莞尔。

阿尔伯特想了想,看向了珀西,“兰斯知道吗?”

珀西耸了耸肩,不置可否。事实上,兰斯并不知道,最近因为“借刀杀人”的拍摄,兰斯已经精力透支了,几乎每天都只有三到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去关注这些八卦新闻。不过,珀西认为,即使兰斯知道了,他也不会太过在意的,比起西洋镜影业的动作来说,“借刀杀人”才是重中之重,否则不需要竞争对手出招,混沌影业自己就已经摔倒在起跑线了——这也是兰斯全身心投入作品拍摄之中的原因。

“最近就暂时不要让他知道了。”阿尔伯特交代到。

珀西翻了一个白眼,“管理剧组的人是你,你最好让大家管好嘴巴。”说完,珀西的视线就落在了伊森的身上,伊森一脸莫名其妙,“我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