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一杆问乾坤(第2/4页)

陈至阳一指王姓老者道:“这位老先生便是显门当代宗主王一山,他曾在三十年前与自由社的张先生以武会友。”

王一山叹道:“三十年前我刚刚五十岁,功夫入了圆满,人到五十岁时还可以保持很好的体力,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的体力早已经衰败,当年在贵社张先生面前献丑,唱挑滑车时,敢用六百斤石磨,可连挑五盘,现在便是一盘都要勉力为之才行,时代变了,年轻人什么都求快,练功十年不如练枪十天,我这把大杆子也快失传了。”

李虎丘道:“素闻王老先生与崔长者虽属同门,但向来意见相悖,此事皆有崔若愚起,您又何必一定要替他趟这趟浑水?”

王一山道:“一为同门敌忾之义,二为保住华夏传统杂学一点香火,三为宝枪蒙尘静极思动,想让家传的大杆子再会会天下英雄。”又道:“李先生是按照江湖规矩登门拜帖来的,若先生派这些军中利器直接杀进来,老夫也只有退避三舍的份儿。”

李虎丘道:“江湖乱道,这件事是你们不义在先,但我李虎丘却与人有约,不想为此事多造杀孽,如果可以,我希望你我双方死伤者越少越好。”

王一山抱拳拱手道:“请!”

※※※

大厦内,一整间办公区被清空,地上铺着厚厚的毡子,王一山站在场中央,手中擎着一条鸭卵粗细的大杆子,红光崭亮,长三米,烈烈红缨,装上锋芒利刃的枪头便是一杆宝枪,眼下虽然光秃秃无枪头,但行家一看就知不是凡品。

王一山拄着大杆子,一指场边本方人群中另一名老者,对李虎丘说道:“这位便是崔若愚。”

李虎丘甩头观瞧,只见那崔若愚是个黑发微胖的敦实老者,约莫六十多岁,眉生肉岗,双眼狭长,间距极长,眸中有神而无光彩,气韵举止皆不像是武道中人。

王一山抱拳续道:“李龙头今天投帖拜山便是冲着我这位师弟而来,此事经过在场诸位都已知晓,个中遗憾多说无益,总之今日之局,错在我显门一方,所以就请自由社大龙头,李先生先划下道来,我方跟着走便是。”

李虎丘记得张永宝介绍过王一山这条大杆子,知道他练的是古形意拳,没来之前为求知己知彼,他还领着尚楠专门向董兆丰请教过这门功夫。

董兆丰号称当世拳法第一名家,他的功夫当然比不得聂孔之辈,甚至比之龙勇也要逊色一些,但他的拳法知识若认第二,恐怕当今天下没有谁够资格认第一。老爷子当时说,古形意拳中素有拳变枪之说,古形意拳歌有一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说的便是拳法可变枪法的道理。参赞天地化育,融入了随心所欲变化无方的心意之理。“心似猿猴意似马,四班合在一处耍”。形意拳是枪化的雏形,从外形到内涵,无不体现着枪法的印痕,因此说形意拳是外现枪形、内运枪劲的枪拳。

董师傅说至此处时曾慨叹:“说不完,道不尽,义理无穷”,此种心情,大约和孔夫子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仿佛。言语道断,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即是老子的语默之道,语言的乏力不能演道之万一,所以不能于语言中得到‘道’之奥义,故此需要后学自己去体味去参悟,拳法中之义理也同样需要如此。

形意拳是枪化的雏形,从外形到内涵,无不体现着枪法的印痕,鹰捉是形意拳的代表性动作,鹰捉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扎枪动作:由熊出洞起式,右脚上步同时右手扎出,接上势左脚上步左手前推下按,同时右手回捋。形意拳练习鹰捉时必须扎大枪,在扎枪中体会身法和劲力,所有身法的纵横钻翻、手法的螺旋拧裹都需要在枪法中体味求证。其中,十大真形是形意拳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形分别是摹仿龙、虎、熊、鹰、鸡、蛇、猴、马、鹞、燕等十种动物,练习的是十种动物的灵性和本能。然而在练习十形的时候仍然不能脱离枪劲,可以用枪扎十形,即是十大真形枪,要把枪劲贯串于每一形之中,使枪拳一如。当练拳出不了劲的时候,八卦形意门的师傅往往就要求去‘扎枪’来体认,在形意拳界还有句拳谚说“会拳不会枪,只会一半”,可见形意拳对大枪术的重视。

董兆丰提醒虎丘,练拳化枪的人都是些功力大的没边儿之辈,功力大的靠拳法耍不开,只有玩大杆子才够劲儿。玩的时候喜欢挑重物,分成撅挑和耍挑,撅挑是短的,一下就走,专门对付重物,挑的越沉功力越大。耍挑是用大杆子挑起某个恒定重量,然后抖耍大杆子,玩的时间越久越了得。前者练的是爆发力,后者练的是持久力。根据张永宝的描述看,王一山的大杆子已然出神入化,绝不可因其年迈而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