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朋友》引起的讨论(第3/4页)

底下有个玩摇滚的乐迷给他做了解答:

——

你要练吉他的话,你应该会更多的关注歌曲里吉他的声音,而不单单只是在乎歌手的唱音。听一首歌,你会先听出原声吉他的扫弦,分解,然后听出一些明显的弹奏技巧。

当你组乐队玩电吉他后,你会发现原来不知道是什么乐器发出来的声音很多都是吉他创造的,失真,蛙音,延时……出来的效果千变万化。

玩乐队时间一久,你就会分辨出架子鼓的底鼓、通鼓、军鼓,它们和贝斯的区别。你会分辨出主音原声Solo和键盘的声音区别,这些在普通人听来,会感觉是一个声音的。

等渐渐的积累了一定经验后,你再排练的时候,谁的和弦错了一点,节奏前后卡了一小拍,主唱那个字没在调上,你都能听得出来。

然后,你再戴上好的耳机听以前常听的歌曲,你会发现音乐的海洋是多么的美妙和广阔,而我们,只是和牛顿一样,在捡捡贝壳而已。

——

林在山用论坛的点赞功能,给这个乐迷的回答点了个赞,他觉得这个业余摇滚乐手说的非常好。

下面还有个学音乐的学生会员给楼主做了解答:

——

我是学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和我们同系的是音乐制作专业,可以说都是做音乐的吧。然而,我们听音乐的角度,就已经完全不一样的了。

说些最简单的,一个录音专业的学生,关注的是这首歌当中人声修音修的多不多,哪些地方是被分成好几次录的而不是一气呵成,伴奏是用的是电脑音色还是真乐器,是在录音棚唱的还是在其他场合,后期处理的时候,压缩的比例大不大等等等等。

用我家人的话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人,听音乐根本没有乐趣可言,完全都是在从技术层面做思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自从进了大学,每年元旦晚会时,我都边打游戏边告诉我妈,谁是假唱,谁是真唱。

而学音乐制作的,也就是学编曲的那些学生,他们则会听一首歌的伴奏如何,是用什么音色,或是用什么真乐器伴奏的。他们更多的是从作曲和编曲技术的角度去听,和声,配器,旋律走向,都会有着重的关注。在他们的耳朵里,一首歌是被拆分好的,每个乐器在演奏什么,演奏的水平怎么样,他们一层一层听的都很清楚,并由此来判断,这首歌的制作水平到底如何。

因为专业与音乐相关,我们的耳朵在听音乐时,注定会关注更多普通乐迷不会去关注的东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做一名普通的音乐爱好者,我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啦。

尤其林大叔的音乐,不管是从专业的角度去听,还是从普通乐迷的角度去听,都很赞啊!

——

对于这样的帖子,林在山自然也要给他点赞。虽然这家伙最后有拍他马屁的意思,但看着别人夸他,他真心舒服啊!

下面还有一个女乐迷做了很简单的回答:

——

从我个人经历而言,是这样的:

没学音乐前:他好帅,歌好好听!

长大一点以后:歌好好听,表达了XX的情感。

学音乐以后:用了XX和弦,XX技巧。

现在:用了XX和弦XX技巧来表达XX情感,音乐真是太美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呢!

——

看了这女乐迷的回答,林在山轻轻一笑,也随手给这女乐迷点了个赞。

再往下看,那个“金箍棒”又冒头了,生动幽默的回了一帖:

——

主唱:他這裡用了混聲、wow~這一段這麼處理真是太棒了~

吉他:我去?這什麼效果器出來的音色?我也要~

鼓手瞬間跟著音樂對著空氣把鼓的部分扒下來了。

做編曲的鍵盤注意到了這首歌的和聲處理,配器和旋律動機。

貝斯說:欸、你們有煙嗎?

——

看到“金箍棒”对乐队贝斯手的无视,林在山会心一笑。

这“金箍棒”近来在讨论区表现的非常活跃,什么帖子几乎能看到TA的身影。

TA有时候发长篇大论,有时候发简单的评述。

听TA的口气,有时候显得很专业,有时候又显得像个孩子。

TA发帖的文字也很分裂,有时候用简体字发,有时候用繁体字发。

一边长篇大论或专业点的帖子,TA都用简体字发;调皮一点的回帖,就像上面这种幽默型的,TA会用繁体字发,显得很随心所欲的样子。

林在山对这哥们儿还挺好奇的。

一般网上用繁体字发帖说话的人,都是粤语区的网民。

林在山让吕东查过这“金箍棒”的登陆IP,想看看对方是不是粤语区的网友,查询的结果竟然也很分裂。

这金箍棒每次登陆论坛的IP都不一样,有时候在国内,有时候在国外,完全没有固定的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