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伤我子民者,皆斩!(第2/3页)

这两个人对视一眼,纷纷点头,“陛下所言不错,如今南洋之地是行商贸易之地,而且石塘港外处处都是农田,所以不论城里,还是乡下,皆可见我大明百姓,据臣估算,从闽粤等地迁移的百姓已不下三万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咱们这些人议了半天的国威、国耻,可曾想过那些被暴民裹挟的百姓?”

而诸大臣纷纷颔首,脸上也忧虑起来。

朱厚照心意定下,并呈现出决绝的神色,“苏莱曼二世的求援信,你们爱怎么回怎么回,朕不在乎。朕现在要给他和当地的叛军首领一人一封信,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他们,不管他们是为什么忽然闹出这样的暴动,但不论如何,不得有任何一方伤我大明百姓一人!否则,朕必兴兵踏平吕宋岛!给吕宋总督朱凤的信函也是一样,一是要他想方设法护卫朕的子民安全,二、若有伤亡,立即出兵!!若是叫朕知道他对我大明百姓的生死有无动于衷的举动,朕亲手剁了他!”

这个时候以在朝的臣子们的聪明,当然不会问出:要是确实没有一个大明人伤亡怎么办?

怎么办?

谁说的立马打断他的腿然后送过去,这不就有一例伤了?

而且实际上来说,也不太可能没有伤亡。

大明的百姓依托于大明的国力,在与对方国家的各类人员接触过程中免不了是‘国大民骄’,而且你一个个过得风生水起的,人家穷得和鬼一样,混乱一起,不想方设法抢你两个?这个过程中能没有伤亡?

所以皇帝虽然说的是‘若有伤亡’,但实际上朝廷策略已定就是要出兵干涉。

“总而言之,朕,也不管苏禄、文来、南旺等一众属国怎么想。朕这一次就是要在南洋立下一个铁规矩:凡伤朕子民者,皆斩!”

这话听着很是提气。

少年人载垚率先跪下,“父皇英明!”

“皇上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桂萼。”

“臣在!”

“立即谕令海军提督郑布,命他率三卫人马择时南下。记得,抓紧时间,万一错过了季节拖到明年,朕可要找他的麻烦。”

“是!”

这几年打仗,军饷和粮草倒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去吕宋,可下令台湾备些军粮,而且石塘港本身也有储粮。要是朱凤让这些粮草有失,那估计能吓得他畏罪自杀。

军饷同样不缺。

户部已有存银超过四千万两,紧急拨付三百万两,这是小意思。

还有那个官银走私……也有脏银。

朱厚照心里仍盘算着呢,这件事绝对不小,否则张璁不会拿出那样的奏本在这个时候忽然上奏。

既然他知道事情不小,也该知道,有些人可以留,但是吞了的脏银,多多少少要给他追回来一些。

不说全部,但七八成肯定要有。

哪怕被花完、没那么多钱了,那叫那些贪官变卖家当也要给凑出来!

所以银两还好。

其实现在大明小规模的用兵,在朝堂上已经不会有很大的反对声,这其中当然是因为朱厚照掌控朝堂比较严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的确也不会真的打到民不聊生。

随着高产作物的推广、土地兼并的清理,已经让大明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农业生产力虽没有质的提升,但兴修水利、外加一年一年的勤勤恳恳,现在大明储存粮食的仓库个个都满满当当。

再有,河套、四川、荆襄以及台湾,这些地方加起来释放出的耕地已经超过四千万亩,并且都是很好的农田。

所以如今大明如果有个全年粮食总收成的话,那比之弘治年间至少是要翻一番的。

这同样体现在全国岁入上,仅算粮食,正德十八年,大明夏秋两季便已突破六千万石,这已经是巅峰时的两倍,而且要知道朝廷是在逐步减少‘粮食税收’的。

是的,减少征收粮食,而逐步转为白银,这在江南已经开始了,商业繁荣带来了白银被普遍使用,自然就有了税收从本色到折色的转换条件。

所以税收白银化,应当为期不远。

至于说粮食收不够,这根本不必担心,

因为有日本银山,有海贸收入,还有盐、茶、铁税,海关税等,大明每年的白银收入超过四千万两。

白银,三五两的存着是钱,三五千万两的,其实就是个金属。你得花出去呀,花出去才是钱,给官员涨俸禄是一条,减免赋税也是一条。

这些年来,凡是哪边说遭了灾的,一道旨意,三年的赋税就免了,遇上大洪水这样的大灾的,那朝廷还会贴补一些进去。

朱厚照从来都不当守财奴,否则天天挖银山,挖了十年了,又怎么会只有四千万两存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