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何为中华?(第2/2页)

因为现在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已经不一样了。

开海之后,大量的大明百姓走了出去,也有大量的海外人进来。

其实我们中国人没感觉,因为我们的文脉够长,文化够强,可以抵挡得住文化的冲击,尽管有许多地方也败下阵来。

实际上,有的国家和民族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了。

比如说韩国,他自身没有底蕴,在儒家文化影响他的时候,他就长得像儒家,在西方文化冲击他的时候,他又在各个领域努力呈现出西方的样子,整个国家在这个层面败下阵来。然后在转换的时候搞得乱七八糟,现如今自己人看不懂自己的历史,在极度自卑和莫名其妙的自负中逐渐扭曲。

其实在我们自身的内部也存在这样的案例,比如很多少数民族即便暂时在军事实力上强过中原王朝,但它统治集团的内部总是忍不住要汉化。一旦汉化,等到它再衰弱,这个民族可能就消失不见了。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大明今天面对这种变化,需要朝廷重视需一点方面的建设。

构建自己的民族概念,强化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让数千万大明百姓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和认识,从此以后作为一个凝聚力强大的族群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朱厚照一个人无法包揽,此外还需要和16世纪的现实结合起来。所以他让杨廷和来主抓。

“这件事……就放到南直隶来做吧。”皇帝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踱步,“纲举目张啊,朝廷先颁布一个纲领,先把大明的事说好说完整。当年太祖皇帝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这个中华,具体又是指什么?”

杨廷和自是知道皇帝越发重视这一点,因而不敢大意,说道:“值此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陛下今日之所为不仅恰到好处,亦会造福于后世!”

王炳也道:“臣以为可以再论述一下背景。今日之寰宇世界,也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相争的世界。”

所谓相争的世界是现实。

而应对这种竞争的现实,自然而言的演进就是要争抢民族生存的空间,只是王炳暂时还没那么讲或者他自己也没想到。

“不错不错。”朱厚照满意的点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那么此事便先这样定?介夫你来执笔,到南直隶的时候向天下宣读。等之后回到京师,再具体商议细节、路径和目标。如何?”

两个老臣同时行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