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入京、争银(第3/3页)

李东阳这句话几乎给今年的大朝会定了调子。

其实也不是他定,其他人都会这么想。

但刘健略显沉默,或许他以前还会说国泰民安四个字,但去了山东,到了各个县里面,他所看到的国泰民安之下,其实也有人卖儿鬻女、家破人亡。

所谓丰年,不过是勉强充饥。

而湖广、四川既然遭了灾,对于大明来说的确是疥癣之疾,但对于那里的百姓来说,可就是灭顶之灾。

“希贤,你怎么了?”

李东阳和谢迁都察觉他的异样。

“没有……”刘健低垂着眼眉,“我只是在想,大多数时候或许陛下才是对的。”

“何意?”

“昨日,我向陛下提出,再拨山东三十万两修河款,陛下答应了。”

“喔?”

李东阳和谢迁也略有意外。

主要是,这笔银子到底给哪个省去年就在争。

那会儿,人们碍于刘希贤四朝老臣之名。陛下给他,那也就给他了。

可今年还给……

“这样,就不是三十万两了。”谢迁和李东阳都不是笨人,“或许要一百多万两。”

不然得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说白了,就是其他省份,真的提出来要的,基本都要给。

刘健又何尝不知?

但山东的那些事都做到一半,他不能不开口。又或者,开口之前,他也觉得希望不大,因而也就没想太多。

谁知道皇帝答应了。

刘健这才感慨,“陛下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便是有些时候激烈了些,但毕竟是少年天子。因而我刚刚才在想,以往与陛下争执,或许是我的执念。”

“陛下……确实是位仁君。”

“但我也听说,有些人得知国库充实之后,想要变三年复套为两年。尤其是永谢布部落归顺以后,朝堂上有些人觉得鞑靼人不过如此,何必要再等一年?”

谢迁的话,让李东阳和刘健都有些难以展颜。

李东阳继续说:“我与于乔的意思,内阁会谏言陛下,还是依照三年复套的计划,不做更改。否则便是有再多的银子,也只会一夜而殆尽。到时候,想等到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局面,就不知要到何时了。”

“其实,陛下会安排的好的。”刘健一点儿也不急。

“怕只怕朝中有冒进之人,陛下复套之心又切……”

“杨阁老怎么说?”

谢迁回答:“他大约要再七日后才入京。到时也可听听他的意见。复套若是改为两年,最直接受影响的便是民牧的有序退出。”

这并不难理解,短时间没有足够的马,肯定要将维持民牧的时间拉长一些。

可实际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些地方退,有些地方不退,这本身就容易引发矛盾,所以各地只能许诺何时退出,而这种许诺是能轻易拉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