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我韩信终会名传天下!(第2/3页)

“哈哈。”萧何大笑一声。

三人没有再谈政事,边饮酒边说话,漫无边际的说开去了。

刘季本就带着一些流痞气质,独特的痞气语言又多见谐趣,室内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就在三人吃饱喝足之时,门外再度响起了敲门声。

这次是传信的小吏。

这名小吏将朝廷分发下的令书,交到了萧何手中,便直接离开了。

萧何站在门口,将这份令书打开,看了几眼,眼中露出一抹异色,随后面色复杂的回到了室内,见萧何如此模样,刘季好奇道:“那小吏又传了什么消息?”

“朝廷进一步放松了对关东的控制。”萧何神色微异道:“将在关东征发士卒。”

“这次征发的士卒跟过去强行服役的不同,而是要去到边疆,跟关中士卒享受同等的对待,若是在军中获得爵位,同样可享受‘士官转职’的对待,另外,这次的征发并不强制,一切看自愿。”

闻言。

刘季跟曹参都不由一愣。

朝廷征发士卒,何时有自愿一说?

不都是强行征发吗?

“这恐没多少人会去吧?”曹参下意识道。

萧何点头道:“主动前去的人不会多,一个县能有几人,恐都顶天了,但这或许就是朝廷想要的,为的便是推广在军中的那一套‘士官转职’,若是方才刘兄说的没错,边疆大规模战争没有,小规模冲突不断,这些主动前去的士卒,或许还真能得到不少机会。”

“这么说来。”

“之前樊哙去军中,似的确很明智。”

“等樊哙兄弟这一批受到提拔,以及这一批主动前去的‘士卒’得到提拔,关东恐会有更多‘有志之人’加入,到时殿下推行的很多政策,也就由此深入人心,并为关东民众接受并认可了。”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曹参不由感慨道:“殿下似真的在放宽对关东的诸多限制,也一直在有力推进‘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士官转制已推行一年有余,已有不少士卒去到了地方,只是在关东的传播力很小,若是等到樊哙这一批,及这次主动前去的这一批下去,这条政策恐就真会家喻户晓。”

“更会让不少底层民众趋之若鹜。”

“千金买骨,取信于人。”

“而殿下的做法明显更为高明,让实打实的受益者,替朝廷去宣扬这些政策,当然效果也会更加斐然,也会更得民心,长此以往,关东人心集附,大秦或许真就江山巩固了。”

萧何颔首。

他心念一动道:“或许这才是殿下的真正目的,通过放缓跟匈奴的关系,借匈奴之手,来加快促进各项政策的推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朝廷目前明显是耗得起的,朝廷的实力也在匈奴之上,这点风险对朝廷而言,也算不得什么。”

“只是关东真就像刘兄说的一样?”

“就为腾些钱粮?”

“或者逼六国贵族士人犯错?然后朝廷顺藤摸瓜,再度清理一下地方官吏?”

“真就这么简单?”

“而且朝廷对北疆似也太过倚重了。”

刘季轻笑一声,不在意道:“想那么多干嘛?现在焦虑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贵族跟士人,他们现在比我们更想弄清楚朝廷的意图,而今只怕是急的焦头烂额,各方打听。”

“哈哈。”

刘季看得很淡定。

他们眼下是朝廷官员。

看不懂就看不懂,他们只需做好自己分内事就行。

到时就算出了什么事,也怪罪不到他们头上,反倒是六国余孽,却必须要想方设法弄清楚,扶苏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不然睡觉恐都睡不安稳。

闻言。

萧何恍然大笑。

“刘兄,说的极是。”

“现在急的当是六国余孽跟百家士人。”

“而且马上入冬了,留给他们打听消息,或做出针对的时间,已没有多少了,若是不能想清楚,最终殿下顺利推进下,六国余孽恐会越发焦急。”

“到时忙中出错,也未尝不会发生。”

刘季笑着点头。

他对这些根本就不急。

能想明白最好,想不明白就那样。

他就一地方官吏,那顾得上这些朝廷大政。

能把地方治理好就不错了。

有了刘季的提醒,萧何跟曹参也放松下来。

……

十月下旬。

一份征兵告示张贴在了关东各大城门旁。

只不过路过的民众,见到是征兵告示,仅仅看了个开头,就逃也似的离开了,生怕走的慢一点,被一旁的官吏盯上,最终被强行征发服役去了。

东海郡,淮阴县。

城门口的告示已张贴了数日。

依旧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