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偷听有理(第2/3页)

可以说,王贞英并不在乎最后谁来当这个皇帝,最根本的是,她又没有子女。

就算她去守护,最后,这个皇位也只能是交给司马德宗,而司马德宗也和她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

所以,不管从任何的方面来看,王贞英都没有动力去为大晋出力,对于她来说,就算是司马德宗坐稳了皇帝,对于她这个养母来说,也不会有多么大的助力。

历史上又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倘若司马德宗是个懂事的,长大之后也还会感谢王贞英也就罢了,两人还可以相安无事。

可若是他不明事理,王贞英现在对他越好,将来也就会越失落,可若是现在对他不好,他长大了还要记仇。

更重要的是,司马德宗的生母尚在,以王贞英的性情,也不会把陈归女弄死。

这样,以后等到司马德宗长大了,懂事了,自然就会和生母走的更近,王贞英可就算是白白为他人做了嫁衣。

于是,王谧的出现,也算是因应了王贞英的需求,两个人自然是一拍即合。

老实说,从本心上来讲,王贞英其实并不希望让司马德宗把这个位子坐稳。

这一点一定是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甚至连她的亲哥哥都无法领悟,他们的想法都很简单。

你身为大晋的太后,就要做好这个太后,事事以大晋的利益为重,然而,他们却忽略了王贞英的个人需求。

王贞英本来就是个极为聪明的人,更何况,年少时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眼界开阔,可不是寻常人能够忽悠的了的。

她考虑问题,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绝对不会为了所谓的公理就瞎拼命。

更何况,这些大臣们所谓的公理,难道不也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吗,难道他们会为了王贞英这个太后考虑?

就连她自己的亲哥哥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更不要指望别人了,没希望的。

也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王贞英才坦然的和王谧走到了一起。

你看,这不是很好吗?

他有能力,也有野心,最关键的是,从目前她的表现来看,这绝对是一个拎得清,头脑很清晰的男子。

还有信用。

如今他既然答应了王贞英,不会伤害她个人以及太原王氏一族,所有的恩怨都仅止于王恭一人,那么就可以相信他,日后一定能做到。

以现在的战绩来看,王谧可比王恭靠谱的多。

于是,在很多人不知道的角落里,太后和当朝权臣早就已经达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

两个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

只要自己能过好日子,管他谁来当皇帝呢?

反正这个时代,也没人会支持她王贞英当皇帝,那么,最后谁来当皇帝,又和她有什么关系?

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可以了。

至于司马德宗,如果大晋真的要变天,他这个皇帝也就当不成了,那么,间接的,陈归女的威胁也就解除了。

如果王谧当了皇帝,那么对于他来说,唯一有价值的,或许也就只有王贞英这个前朝太后,毕竟,还要写禅让诏书嘞。

虽然都不一定需要王贞英动笔,有宋轻音操持就足够了,但是,至少也要有她这么一个人。

历朝历代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顺应天理,就比如,虽然王谧如果夺了司马家的天下,在当时的人看来,绝对是悖逆之行,不管王谧怎样洗白,这个印象也不会变。

也是事实嘛。

这一点是辩驳不了的,但是,作为一个敢于这样做的人,他当然也不会在乎朝臣们的口诛笔伐,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这一套流程也还是要走一遍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如果找不到前朝的太后或者是皇帝,又能怎么样?

就比如大唐那种情况,前朝的皇帝,啊,杨广啊,不是早就已经被宇文化及杀掉了吗?

他是不可能给李渊让位的,前朝太后?

萧氏这个时候倒确实还活着,不过,人在突厥,勿扰。

于是,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可就没有这一套流程可走了,柴燎祭天这一套把戏,只能自导自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好在,老李家得位超正,既没有弑君,也没有篡位,是真真正正靠自己的能力,消灭群雄得到的天下。

天下臣民也是很信服的,在真正的实力面前,那些非议本就无足轻重。

不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有一份禅让诏书也是极好的,谁会拒绝呢?

一封诏书,就可以保住现世安稳,对于前朝的这些遗老遗少来说,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对于后来人来说,也算是求的了一个体面。

不管过程如何,我登上大位可是顺应天理,也得到了前朝皇室的认可,完全正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