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第2/2页)

南城住的大多是普通人家,无论男女更注重实用,窄袖棉衣、修身棉裤往上一套,既暖和又不影响干活。

爱美些的就选几款鲜亮的罩衫,和棉衣是配套的,若不小心弄脏了,只需把罩衫扒下来洗一洗就好。

总之,男女老少、各个阶层都能找到心仪的款式。关键是,买得起!

就连附近州府的百姓们都心动了,或者亲自过来,或者托了亲友过来买。

然而,没有平川户籍就得按原价买了,虽说和丝绵衣服相比便宜很多,但到底不太甘心。

于是,那些头脑灵活的便想出一个超越时代的营生——代购。

只要有平川户籍,除了第一套五折外,之后的二套、三套等也能七折买到,这样算下来还是比原价便宜一些。

因此,有些平川人七折进货,带到别的州府八折或九折卖出,多出来的钱就算是“辛苦费”了。

家纺铺的主管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上报给工部,工部十分重视,在朝会时提了出来。

原以为楚溪客会生气,没想到,他居然笑着说了句:“不用管,这也算是一项让利于民的法子了。”

黄瑜迟疑道:“虽说有人以此谋利,但也有百姓按七折为亲朋好友代买,两相对比,会不会影响不好?”

楚溪客心大地说:“八折卖的百姓赚到了钱,七折转手的赚到了好人缘,各有所需,倒不用我们太过操心。”

这下,工部和铺子管事彻底放下了心。就像平川王殿下说的,左右都是平川百姓的好处。

这其中还有一批特殊的人,那就是随军的家眷。

前几年平川军备受朝廷打压,军饷缺斤短两,军户们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家眷们回了娘家也常常抬不起头。

今年却大大地不同了。

军属们不仅买棉衣便宜,各家还有免费发放的棉絮和棉布,娘子们便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做成棉衣棉被,趁着省亲的机会带回去。

姑嫂姐妹们瞧见了,羡慕又好奇:“这么精巧的被褥,要花不少钱吧?”

军属娘子笑着答道:“没花钱,棉絮、棉布都是营中发的,和石炭一样都是过冬的填补。”

老娘亲心疼道:“请绣娘缝制的话也得花钱啊!”

军属娘子温声说:“这也不必花钱,都是我自个儿摸索着做的。”

一位堂嫂酸溜溜地说:“三娘子何时针线活这么好了?该不会这些年都在做绣活讨生计吧?”

若放在从前,被如此拐弯抹角地讥讽,军属娘子八成心里要难受许久。不过,现在不会了,因为日子好过了,心里有了底气,也就不会那般敏感自卑。

她继续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原本做得确实不好,正巧赶上棉纺厂开了个授课班,只要是上工的时间,绣娘师父都会等在那里,去了就跟着学,三五日也就学会了。”

“谁去了都能学吗?可要行拜师礼?”

“都能学,男女老少都可以。起初我们也觉得不带束脩的话不好意思,便好歹包了几兜点心果子带去,不成想绣娘师父却不收,只说她的工钱里已经包括了。”

军属娘子慢悠悠喝了口甜丝丝的红糖水,里面的红糖还是她刚刚带来的。

“后来大伙才知道,这是平川王殿下亲自下的令,不仅不让棉纺厂收学员的钱,还管我们一顿午饭,为的就是鼓励更多没有工作的妇人前去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说到这里,军属娘子言语间难掩感激:“在平川,受益最大的除了妇人便是孩童。平川王殿下倡导全民向学,要求十岁以下的孩童必须全天读书,不用交束脩不说,笔墨书册亦是免费发放。

“有那些想不开的人家,试图把女娃留在家里干活。结果,第二日就被武侯找上门,兜头骂了一顿不说,那家男人还差点丢了差事!”

娘家人惊讶道:“这意思就是,男娃女娃都能读书了?可是,女娃读了书能有啥用呢?”

军属娘子道:“在平川,男娃能做啥,女娃就能做啥,男娃能赚多少钱,女娃只多不少。”

有人开玩笑:“女娃也能做大官昂?”

军属娘子笑道:“怎么不能呢?户部三位员外郎,其中最得殿下重视的就是一位年纪不过十六七岁的小娘子呢!”

众人惊叹连连,有难以置信的,也有暗自向往的,更多的是羡慕。

军属娘子始终是笑盈盈的,因为有了平川这个后盾,到底是扬眉吐气了呢!

类似的事情在不同的地方发生着。

不过是一套棉被、几件衣裳,就让平川城的百姓们腰杆挺了起来。

这便是楚溪客不惜舍弃向来喜欢的小钱钱,想要达到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