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第40/60页)

当时王玄应显然还不知道魏陆准备投降,当时还派张志征调魏陆救援管州呢。当然,毫无悬念,张志就成了魏陆送给唐王朝的见面礼……

当然,张志是王玄应的亲信,他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魏陆在将张志生擒,献给唐王朝之后,又命他伪造王玄应的手书,让郑军停止东进(救援管州),命郑国将领张慈宝暂时返回汴州(河南省开封市);紧接着,汴州刺史王要汉也接到了一封密令,内容是——诛杀张慈宝,当然,没有悬念,还是魏陆胁迫张志干的。

妙的是,王要汉诛杀张慈宝之后,居然立即投降了唐王朝——此公应该是意识到那个密令是伪造的了,所以,也就将计就计罢了。

杨庆的叛变,成为了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个骨牌,而后,第二个骨牌、第三个骨牌相继推倒,最后,得到部下叛变消息的王玄应,也就再也没兴趣在虎牢等死了,他也就只能着急忙慌的,逃回洛阳了。

远在襄阳的王弘烈,日子当然更不好过,他已经遇到了大麻烦——唐王朝的宣慰使李大亮已经杀了过来,而襄阳附近的百姓,显然不站在他的一边。

局势已经危在旦夕,此时的王世充,已经再也没有他法可想了,光靠自己的力量,已经根本无力对抗李世民了,所以,他也就只能出去搬救兵了,而这个救兵,目前而言,也就只能是已经跟他老死不相往来的窦建德了……

枭雄离歌之王世充Ⅲ——演员的自我修养

一个人,当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环顾左右,赫然发现能够拯救他的人,居然是他不共戴天的仇敌时,他会怎么想呢?

民国中期,国共合作发动北伐,北洋军阀直系的吴佩孚和孙传芳接连遭遇挫败,眼看失败不日将至。在此危亡关头,能够拯救他们于水火的,只剩下了一个——奉系军阀张作霖。

孙传芳跟张作霖关系很坏,当日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一度将势力范围延伸到长江流域,而将其驱逐的人,就是这位孙传芳;吴佩孚跟张作霖的关系同样不怎么样,他们已经交手过了两次,是直奉两次战争的主角,在很长时间里,吴佩孚和张作霖都斗得你死我活,后来关系缓和,也是因为他们吃了同一个人的亏——冯玉祥,有了同病相怜之叹。

在此危难关头,孙传芳立即亲自去了北京,拜会了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而后,就跟张学良不断攀关系拉交情,最后,就跟张学良拜了把子,当了兄弟。

当然,跟张学良当兄弟,就意味着给张作霖当儿子……但是,为了救命,孙传芳也已经顾不了这么多了。

一个人,当他春风得意时,碰到自己看不顺眼、许久都不走动的故人,在向自己求援,表示没有老兄你,我就活下了了时,他会怎么想呢?

当时的张作霖,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乃是国际承认的中国实际首脑,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胜后,他就控制了民国中枢;而当他得知孙传芳前来搬救兵时,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决定出兵援助。

张作霖并非想占孙传芳的便宜,平常时节,就是孙传芳认他当爷爷,他也没兴趣理他,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即便孙传芳不来找他,他也一定帮忙。

在政客的逻辑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唇亡了,齿会寒。

拉的下脸的孙传芳,当机立断的张作霖,他们都是标准的政客。

张作霖要出兵南下,需要经过吴佩孚的地盘——河南,而当时的吴佩孚,比之孙传芳更惨,事实上,他已经没有任何一战之力了。张作霖请吴佩孚让出防区,让奉军入豫,抵抗北伐军;吴佩孚没有动静;张作霖再试了一次,吴佩孚还是没动静;事实上,不管张作霖试几次,吴佩孚都是没动静。

最后,张作霖只能霸王硬上弓,直接开进河南,而吴佩孚也没有任何反抗,见大势已去后,去四川投奔了他的小弟杨森。

如果我是吴佩孚,我或许也会选择跟他一样的做法,我们都明白,我们会输,但是,即便会输,我们也不需要别人帮忙,尤其是对手来帮忙。

不能说孙传芳做的不对,为了利益,他只能如此;也不能说吴佩孚做得不对,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他可以选择维护最后的尊严。事实上,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

回到隋末,王世充就是后世的孙传芳,他遇到了困难,只有他的仇敌能帮他,他腆着脸,去求了他的仇人;那么,窦建德是否愿做张作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