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梦(第20/39页)

还有个叫柳抃的,成为了杨广的幕僚,《隋史》亦有相关记载:(柳抃)以无吏干去职,转晋王谘议参军。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朱玚等百馀人以充学士,而抃为之冠。王以师友处之。

……

对于王朝而言,知识分子是个极为特殊的政治集团,这帮人如果不顺从,在统治者看来,是要祸乱国家的,但是,这帮人如果愿意顺从,对于地方的安定团结,作用不可估量。杨广在江都十年,南朝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投入到他的帐下,这对于稳定南朝,简直可以说是决定性的。

杨广的这些政策作用如何呢?作用是,自从开皇十一年大规模叛乱之后,南朝再也没有发生过叛乱。可惜的是,如《隋史》这样的正史,却不愿意在《帝纪》中详细记录这些,关于杨广在扬州总管一任的作为,《隋史》竟然只字不提。当然,这可以理解,谁让杨广是个失败者呢?失败者是不配有光辉业绩的。

杨广在江都足足待了十年,甚至夺嫡之争也是在此发动的,因此,杨广对江都的感情,自是不同于一般。因此,杨广为什么即位后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江都?他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地方?

其实,杨广这叫衣锦还乡,他选择用这么大的阵仗回到他发迹的地方,是为了向南朝百姓证明,他,晋王杨广,你们的老朋友,如今已经贵有天下,而他拥有的隋帝国,正是最为昌盛的时候,你们好好过日子吧,别想东想西了。

当然,江都只是杨广的第一站,其后,杨广又先后去了北疆、去了西域,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杨广是足迹最广的一位。

修长城、开运河、四处巡行,这就是杨广在位之后所做的事情,毫无疑问,他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折腾男。

面子战争Ⅴ——折腾的代价

能折腾,是窦建德所说的第一点,还有第二点——折腾的时机不对。

关于时机,窦建德说了两条,一是刚刚西征完毕,二是山东(太行山以东)在发大水。

西征咱知道,隋炀帝即位以来,跟吐谷浑的战事没停过,虽说胜仗打了一些,但是,跟游牧民族打仗,从来都只能赔本,捞不着什么好处。至于山东发大水,其实早在杨广招兵买马的备战阶段就发生了——大业七年,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馀郡。冬,十月,乙卯,底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

其实,要搁个理智点的皇帝呢,国家发大水,东征这事儿怎么也该搁一搁,先把赈灾工作搞好再说,要是隋文帝,他一准儿会这么干,但是,杨广这人,就是个疯子,在对外问题上,把“脸”看的比什么都重,那边高句丽不给脸,他就挂不住,就要不管不顾,没困难要上,有困难也要上。

杨广不把老百姓当回事,当然也不能指望老百姓能把杨广当回事。

当然,还有最后一点——折腾的方式不对。窦建德就说,征高丽这事儿不靠谱,有前车之鉴。隋文帝那阵国家那么富足,将士那么骁勇,也没能讨到什么便宜,何况现在?也就是说,东征高句丽,这是明摆着把人把钱扔进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这是一笔事前就知道肯定赔本的投资。这种折腾方式,只能说是作孽。

杨广犯了这么多错误,政治危机是难免的。

最早举旗的,是一个叫王薄的家伙。王薄为什么造反呢?他编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无向辽东浪死歌》,歌词是这样的: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这歌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东征高丽,这是白白送死,反正也是死,还不如就跟我来,反了丫的。因此,造反理由是——不想打仗送死。

王薄是山东邹平人,他说的长白山,不是东北那疙瘩生产人参的雪山,而是山东邹平南部同名的一座小山坡。王薄还自称知世郎,所谓知世郎,通俗点说,就是明白人,当然,比一般明白人更明白点,一般明白人只知当下事,知世郎还能知未来事,具有神棍属性。

王薄的优点嘛,主要三条:一是胆大,这是废话,胆小的不敢造反;二是有政战细胞,就说这首《无向辽东浪死歌》,要说文学价值,一文不值,但是,通俗易懂,有煽动力;三是能包装自己,善于炒作,还搞了个“知世郎”品牌。

王薄能留名历史,只有一个原因,他是隋末农民起义的肇始者。